2022年11月20日,由南京市高中历史陈红名师工作室、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和南京市小学道德与法治唐隽菁名师工作室联合主办的“南北携手研究馆校合作 共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线上论坛正式开始。我工作室全体成员与来自北京、南京、无锡、徐州、东台等地百余名教师、博物馆社教专员相聚线上。本次活动由鼓楼区初中历史教研员、南京市二十九中初中部金波老师主持。
本次活动分享者分别是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课程发展中心刘婧主任、王贝贝老师;来自南京的锁金新村第一小学的唐隽菁老师、同仁小学蔡兰华老师、立贤小学陆敏老师、建宁中学刘研老师以及二十九中初中部成惠、陶海燕、吴蔚老师,大家结合工作室、学校开展馆校合作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8个主题分享。
北京市考古遗址博物馆社教部刘海明主任、燕山出版社夏艳社长、南京博物院社教专员王维宇老师、六朝博物馆社教专员顾子淳老师参与了此次活动并进行了精彩发言。
【学习体会】
今年暑假,我在唐特工作室正式参与馆校合作的相关文献研究学习,在做馆校合作的文献综述时,我了解了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渊源,以及博物馆课程本身蕴含的巨大价值。九月以来,当我开始实践“六朝风物”馆校课程,我和孩子们都被这门课程的魅力所深深吸引。今天北京—南京两地馆校合作的交流,既有课程研究者与实践者的经验介绍,也有文博专员的博物馆社教工作的介绍,让我对馆校合作有了更多耳目一新的了解。作为一线教师,我会在扎实实践的基础上,多向各位前辈学习,与馆校合作课程的实践研究者们一道,向更深处漫溯。
(南京市力学小学海德北岸分校 张淑环)
馆校合作课程内容的确定基于学生对课程的喜爱,驻足传统,带领学生体验历史,在学与玩中,潜移默化达成学习目标,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
(东台市实验小学 程晓琳)
今天上午聆听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段的教师分享馆校合作的实践和思考,很有收获、启发。博物馆优雅的环境、丰富的馆藏、日益凸显的教育功能,可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重要的课程资源。广大一线教师已经在文物选择、课程开发、实施路径、学生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做了探索,特别是北京丰台地区研发的学生学习资料给我印象较为深刻。教师开发博物馆课程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学生通过课程学到什么,还要能够自主在博物馆中学习、探究,将“走进博物馆”成为自己学习、娱乐的重要方面。从自己执教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视角看:博物馆承载着历史积淀,体现人类精神文明的核心价值。走进博物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自信,这就是对中华民族最广泛的政治认同。因此,借助博物馆的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使其成为优质的课程资源,既可以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又可以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动性、实效性。
(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缪青)
馆校合作项目的选择是真正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利用博物馆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生动手动脑,乐在其中。激发了孩子的家国情怀,提升了孩子的文化素养。
(东台市实验小学 韩莉)
11月20日早上,将近两个半小时的时间,有幸参与了南北携手研究馆校合作方面的经验交流,如主题所示“如琢如磨”,南北两地通过线上会议交流了各自在博物馆课程的一些探索经验,通过两地经验“如琢如磨”的碰撞中,博物馆课程的开发与研讨均有了不同的思路的延伸。虽然我还没有参与到馆校合作课程的研究之中,但从这场经验交流会上,真切地感受到了博物馆课程从不同的立足点、共同的育人追求中达到的“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的目标,后面也希望能参与其中,开发并探究本地的馆校合作课程。
(南京市江浦实验小学滨江分校 杨萍)
今天上午认真聆听学习了北京丰台区和南京29中学的馆校合作项目,我也荣幸地作为工作室代表分享了自己研发的博物馆研学活动。从专家、老师们的分享中,深深感受到大家无穷的智慧和馆校课程独特的魅力,同时也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未来会更加努力。
(南京市同仁小学 蔡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