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天双陪伴”:鲁晶晶老师的教育成长与陪伴力量

2025/5/9 11:50:3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罗京宁

“21天双陪伴”:鲁晶晶老师的教育成长与陪伴力量


2025年4月30日,由秦淮区未成年人成长指导中心与南京市杨静平德育名师工作室联合推出的“21天双陪伴”专题节目,在FM98.1南京广播电台经济广播《超视点》栏目顺利播出第五十一期。



今天,节目非常荣幸地与鲁晶晶老师进行了连线。鲁晶晶老师是郑和外国语学校的一名道德与法治老师,同时也担任班主任工作。她在德育领域成绩优异,是南京市德育优青和秦淮区德育工作带头人,是南京市和秦淮区优秀班主任。此外,鲁晶晶老师还是南京市罗京宁德育名师工作室的核心成员。 



成长历程:从稚嫩到专业


从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第一天起,鲁晶晶老师便开启了一段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之旅。在这个过程中,她始终致力于帮助学生实现转变,促进他们的成长,也在与学生们的互动中积累了信任与敬仰。



2017年,正值鲁晶晶老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第9个年头,她有幸参加了区级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凭借扎实的实践基础和不懈的努力,鲁老师荣获区级特等奖,并被推荐参加市级和省级比赛。在市级比赛中,她凭借出色的表现获得了一等奖;在省级比赛中,也取得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这一系列比赛不仅为鲁晶晶老师带来了荣誉,更成为她专业成长的重要契机。以赛促学、以培备战,在专家的引领下,她将基于自身经验的思考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回归实践后,鲁晶晶老师更加自信,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在当下,教育不应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自己绝对不能盲目跟从。这样的经历推动她从实践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迈进。



3年前,鲁晶晶老师参与了叙事性心理班会的课题研究。在这一研究过程中,她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自身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回首过往,从日常的班级管理实践,到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的锤炼,再到课题研究的深入探索,每一次比赛、每一次考验,都让鲁晶晶老师收获满满,也让她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教育实践:探索与创新


鲁老师认为,叙事性心理班会课与道德与法治课程在教育目标和实施方式上既有相似之处,也有独特差异,但它们都与学生的成长密切相关。


从相似性来看,叙事性心理班会课与道德与法治课程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法律、道德和价值观的角度思考问题。而叙事性心理班会课则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激发学生的共情能力,帮助他们理解他人、反思自我。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从差异性来看,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系统的教材和明确的教学大纲,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注重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而叙事性心理班会课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固定的教材,但更注重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真实的故事和情境,引导学生在情感和心理层面进行自我探索和成长。


总的来说,叙事性心理班会课与道德与法治课程虽然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不同,但都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班主任能够更好地打造班级文化,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持。



方法与策略:如何引导孩子


在开展叙事性心理班会课时,鲁晶晶老师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以增强对班级情况的敏感度,尤其是对学生行为背后隐形需求的觉察:


01
深入思考与预设:

教师应对班会主题进行深入思考和预先设计,敏锐捕捉班级现象,尤其是那些让学生感到不适的行为。例如,学生爱开玩笑可能是因为想放松或与同学建立关系。只有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教师才能在班会课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02
系统化、多渠道实施:

叙事性心理班会不能孤立开展,而应与系列课程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社会新闻、班级实际情况等多渠道资源,增强班会课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03
预设主题,关注需求:

教师可以将班级中让自己感到不适的现象预设为班会主题。教师可在课前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其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然后在班会课上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行为,同时满足其心理需求。

04
讨论确定替代方案:

在班会课上,教师应引导学生探讨更健康的解压方式,如听音乐、运动等,并讨论其可行性。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积极的方式满足需求,而不是通过那些可能伤害他人的行为。

05
营造支持氛围:

教师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而不是简单地指责。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安全感和支持感,从而促进其健康成长。


“21天双陪伴”项目:陪伴与赋能 


鲁老师带着“成长自己、帮助自己孩子和学生”的初衷,积极投身于“21天双陪伴”家庭教育指导项目相关学习,收获了更多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鲁老师明显感受到自己的教育胜任力有了显著提升,尤其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这种感受尤为深刻。她体会到,陪伴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体验,而陪伴的时长和距离并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高质量的陪伴。相信、理解和支持,才是陪伴的精髓所在。很多时候,我们不需要急于给出建议,而是要真正理解被陪伴者的需求。


鲁老师曾经陪伴过一位孩子拒学的妈妈。一开始,这位妈妈总是急切地希望把孩子从困境中解救出来。但,长久以来,家庭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很高,当孩子进入初中后,发现自己在学业上无法达到家庭的期望,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无助感。妈妈因自身的焦虑和无助,只关注孩子回到学校这一结果,却未能看到问题的根源。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的拒学行为,也无法接受孩子情绪的波动和反复,这反而让孩子觉得父母没有真正理解自己。鲁老师在陪伴过程中帮助妈妈理解,孩子通过拒绝沟通、选择“躺平”,可能是对父母接纳度的一种试探,试图让父母听到自己的声音,感受到自己的需求。只有当父母真正接纳孩子的情绪和现状,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时,亲子关系才能得到修复,问题的解决才有可能性。


在陪伴过程中,这位妈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开始慢慢理解孩子的情况,接纳孩子的情感和需求,也开始逐渐放下对孩子过高的期待和过多的控制。同时,她也增加了对自我的关怀,尝试给自己一些空间和自由,为自己营造一个缓冲的地带。温暖而专业的陪伴,帮助她逐渐走出了育儿的挫败感和自责感。





育儿心法

根据本期节目内容总结出5条重要的家庭育儿心法,供家长朋友学习、使用:

01
理解孩子的情绪和需求


要点:关注孩子的情绪,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不是只看表面。

建议:多倾听孩子的想法,接纳他们的感受,让孩子感受到被理解。



02
提供高质量的陪伴


要点:陪伴不在于时间长短,而在于是否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理解和支持。

建议:多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不要急于批评或提建议,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03
父母也要照顾好自己


要点:父母需要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和需求,避免过度焦虑和自责。

建议:给自己一些空间和自由,调整心态,以更平和的状态陪伴孩子。



“21天双陪伴”专题节目,凭借其专业性和实用性,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也为参与者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长与改变。节目汇聚了心理教师、名师、中小学管理者、管理机构人员以及家长等多元化的参与群体,尤其欢迎家长分享宝贵的家庭教育经验。通过广播平台FM98.1、AM900南京经济广播以及喜马拉雅、蜻蜓FM、在南京APP等音频平台,节目成功触达了更广泛的听众群体,让更多人从中受益。



每周三上午11:00至12:00,“21天双陪伴”专题节目将继续播出。主持人邓超将与嘉宾一同探索陪伴的力量,见证更多家庭的成长故事。我们诚邀更多家庭加入这段正能量和智慧的成长之旅,共同见证每一个孩子和家庭的美好蜕变。



撰稿:韩璐

审核:鲁晶晶



END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