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启2025:AI赋能教学模式变革系列活动(无锡站)
“智启2025:AI赋能教学模式变革系列活动(无锡站)”于2025年4月25日在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圆满落幕。此次活动由江苏省多个名师工作室联合发起,无锡市教科院指导,无锡市科学(工程)教育发展中心组织,吸引了来自江苏省内外的近4万名教师及名师工作室成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与。活动围绕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实践,通过一系列专家讲座、教学案例展示和互动研讨,深入探讨了AI技术如何赋能教学,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升级。
活动期间,多位教育领域的专家和教师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其中,耿秋萍老师的《透过数据看体能》课程,利用AI工具进行体质体能数据分析,展示了AI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高文蓓老师的《AIGC赋能课堂:提示词设计与教学场景创新实践》讲座,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蒋丽萍老师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设计》课程,引导学生探索“人机协同”编程新范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姚文连老师的《唐诗知多少》课程,借助AI进行诗歌数据计算和赏析,丰富了教学手段;郁美娟书记的《思政里的人工智能》讲座,探讨了教育数字化转型下人工智能对思政课格局的重塑;田钰教授和巫雪琴教授则分别从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学方式等多个维度进行了深入分享;胡晓军副院长的《全域协同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无锡实践》演讲,介绍了无锡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无锡样本”。
《透过数据看体能》 耿秋萍 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
来自江阴市山观高级中学耿秋萍老师的《透过数据看体能——走近数据分析》与学生一起通过体质体能的数据分析来发现背后的健康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借助WPS表格和AI工具的相辅相成,完成体质体能的数据分析量表,经过平均分析与对比分析,发现班级同学之间存在的健康隐患,提出恰适的健康指导建议,从而让学生了解数据分析的实践价值与内涵深意。为了采集学生使用AI工具的第一手信息,耿老师利用Dify部署搭建了以Deepseek-R1模型为底层支撑的“智能数据分析助手”,学生在享受完整的AI服务的同时,也将自己在AI场域下的学习行为惯习映射到了Dify系统后台的数据监测中,为教师的教学过程分析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数据。
《AIGC提示词设计与教学场景创新实践》 高文蓓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来自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高文蓓老师分享了名为《AIGC赋能课堂:提示词设计与教学场景创新实践》的讲座,聚焦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概括提示词设计技巧(如角色设定、任务分步、多模态生成)和实例解析,精准生成跨学科教案、个性化试题、论文摘要、教学资源,覆盖教学、科研、管理、评价等多个环节,阐释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以“提示词工程”为核心引擎重构教学场景,从“教学辅助”迈向“教育重塑”,为教师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技术赋能方法论。
《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设计》 蒋丽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来自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的蒋丽萍老师带来的《智能垃圾分类系统的设计》带领学生探索“人机协同”编程新范式。课堂以真实生活场景为驱动,带领学生拆解系统功能模块,借助AI对话工具生成基础代码框架。学生通过精准的“提示词”与AI协作,在优化代码过程中深化对变量、输入输出语句、分支结构等语法的理解和应用,并借助AI代码分析功能自主排查语法错误、理解算法逻辑。课堂将生成式AI转化为“编程学伴”,学生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掌握了“需求分析-模型调试-功能迭代”的工程思维,更深刻理解了代码背后的社会责任,搭建起“技术向善”的价值桥梁。
《唐诗知多少》 姚文连江苏省射阳中学
来自江苏省射阳中学的姚文连老师带来了《唐诗知多少——初探数据与计算》。他以“大唐诗人编年史”的视频片段引入,随即以学生最喜欢的诗句赏析、仿写、诵读活动,引导学生体验基于AI赋能的先思考、后生成、再迭代的学习路径,再借助《唐诗三百首》中杜甫、李白诗歌数量的表格数据计算、Python编程计算以及借助AI实现《全唐诗》作者信息的编程计算,比较数据计算的不同方式,最后再通过解读《泾溪》与《夜游秦淮》两首诗歌的过程,初步阐释“人工智能的效率、规模、计算力、无休执行等与人类智能的创造力、情感、道德判断、意义赋予等都是彼此暂时无法替代的核心价值”的人机共生共荣意蕴。
专家点评
无锡市信息技术教研员史弘文、江阴市信息技术教研员祁小明等专家对展示课例进行精彩点评。对上课的三位老师的教学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在AI赋能教育的大背景下,通过巧妙的导入、情境创设、教学支架设计等方面,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升了教学效果。同时,他也强调了辩证看待AI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学科效果为导向合理使用技术,并对信息老师提出了加强AI赋能自己学科教学研究的期望,认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应成体系地进行。
《思政里的人工智能》 郁美娟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郁美娟书记以道德与法治课中《屹立在世界东方》一课,呈现了《思政里的人工智能》,教育数字化转型下,人工智能正重塑思政课格局。她借助AI活化教材,实时抓取热点案例,并贴合学生数字语言风格;依托大数据分析,利用算法推荐资源,通过情感计算技术预警价值观偏差视,思政课创新应坚持技术为用、以人为本,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打造新时代育人模式。
《人工智能教育与赋能的思考与实践》 田钰 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中心
来自合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中心的田钰教授,分享了人工智能教育与赋能的深刻见解。他以姚老师的课堂为例,强调人工智能教育作为科学教育关键部分、具备跨学科属性,对提升科学教育上限意义重大。在实践层面,田钰教授细述合肥从见证新版高中人工智能教材发布,到借政策东风参与央管试点、搭建“平台 - 样板校 - 实验校”体系、推动学校课程迭代升级的历程,展现多校在人工智能教育上的多元探索。谈及赋能教育,他紧扣因材施教理念,结合政策与合肥精准教学案例,指出人工智能在师生教学场景中的广阔应用前景,还分享了小学智慧课堂融合智能工具的创新实践。最后,他抛出对教师角色转变的深度思考,提醒警惕人工智能幻觉、数据不公等风险,呼吁合理规范应用,为人工智能教育落地与教师发展指明方向。
《人工智能时代的好课》 巫雪琴南京市东山高级中学
来自南京市东山高级中学巫雪琴教授围绕“人工智能时代的好课”从学习生态、学习目标、内容与过程几个维度展开深度分享。面对课堂生态变革,她鼓励教师重新定位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型为学习情境与任务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协同者,以共创共生理念与学生携手探索未知;在教学目标层面,她强调好课需确立高阶目标,除知识技能外,更要聚焦学生终身学习、自主发展及人机协同等核心素养培育,融入数字社会责任等时代要素,使目标兼具明确性与可达成性;针对教学内容,她指出需秉持“顶天立地”原则创设情境、以问题为主线整合内容,将知识点融入问题解决,在实践中构建知识体系;教学方法与活动设计环节,主张围绕问题设计多样、创新且具层次性的活动,合理设置评价把控节奏,在具身体验、原理剖析与反思迁移中实现深度学习与思维进阶。此外,她还提醒教师警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倡导两手抓策略,既深耕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专业素养,又积极探索教学创新路径,为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全域协同推进人工智能+教育的无锡实践》 胡晓军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晓军指出在人工智能重构教育生态的浪潮中,无锡教育及早谋划打造“AI+教育”先锋城市,构建全域协同的“AI+教育”落地新机制,出台系列文件,市级部门横向协同,市-区-校-班贯通联动,明确全市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的架构和职责。在此基础上,无锡探索“产教融合”AI生力军培养新模式,创新开发“产教共生”AI课程体系、打造“1+8+X”泛在育人空间、涵育“AI+产业”未来人才等。同时,研究“全链培优”的教师发展新路径,通过以点带面,激活教师能量、开展跨区域共研活动,通过组建AI导师智库、实施深蓝结对工程,打造一支“教师—工程师”双师团队,努力为全国提供人工智能教育的“无锡样本”。
此次活动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交流平台,使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教学,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还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覆盖了更广泛的教师群体,有助于缩小教育资源的城乡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更重要的是,活动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推动了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为未来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