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世界启示未来

2019/2/18 15:41:34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薛城

让世界启示未来

        ——“中式教育”与“英式教育”比较的思考

南京第五初中  薛城

摘要:英国BBC播送了《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三集电视专题片,在英国各界引发了广泛争议。是“中式教育”优越还是“英式教育”优越?不但是两种教育方式的比较,更是两种教育理念的比较。

关键词:中式教育;英式教育;非零和关系

 

2015年8月5日,英国BBC播送了《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三集电视专题片,在英国各界引发了广泛争议。习近平主席访问英国再次提及了这个话题,有关“中式教育”优越还是“英式教育”优越的讨论遍及英国各个阶层,反思英国教育成为了一个热点。

BBC在英国顶尖的公立中学——博航特中学开设了一个五十人的班级,对九年级学生采取中国传统的、更加严格的教学方法,由五位中国老师任教,进行了一项为期四周的“中式学校”实验。

  试验结束后,一个独立的教育研究机构组织了一场测试,目的是对两种教育体制进行比较。试验的结果是 “中式教育试验班”学生测试的平均成绩要比其他学生高出约10%。具体分数如下:

  中式教育班:数学67.74,中文46.88,科学58.33;英式教育班:数学54.84,中文36.46,科学50。[i]

对中式教育尽管有不同的看法,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五位教师所用的教学方法是传统课堂的讲授法,五十人的大班面对不足二十人的小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教学成绩。

   BBC的实验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研究,但带给我们的启示确是多方面的。在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如何面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我们又该如何进行自己学校的课程改革?

一、用事实说话

认定哪种教学方式更优秀,不能靠行政命令,而要通过实践,在实践中比较优劣。一个学校在大面积推广课改之前,要小面积进行课改实验,用几个班或一个年级,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进行探索。

在课改之初,学校要设计详实的教育教学实施计划和严格的实施措施,尽量减少实验中无关变量的干扰。少一些行政干预,多一些教学研究。

在采取新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之前,教师要对这些方式方法抱有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主观判定:凡传统的都落后,凡新提的都先进的观念。

BBC在实验之初,制定了详细的实施计划,特别是对实验教师、实验学校的选定,都有自己程序和规章制度。最后的考试也是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来设计试卷并评判的,这就保证了实验的公正性。

BBC的电视专题片没有对“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的优劣做出判断,而是让事实说话,让大家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学术背景上加以研究。虽然以成绩评判两种教育方式的做法有待商榷,但这种让事实说话的方式才是改革者应有的姿态。

二、正确对待传统教学法

讲与学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不能用一元论的观点看待课堂里的“讲”与“学”。那种非讲堂即学堂,把桌子拉开教师不讲就是学堂,教师因循善诱就是讲堂的看法是偏颇的。

现在,一说到课堂上“讲”,好像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大有谈“讲”色变,传统的讲课模式有好几百年的历史,生命力如此旺盛,岂能简单的一否了之?

BBC的中式教育课堂里,不停地听到老师这样说:“请听我讲”。对于这样的“讲”,许多英国学生最后给出了好评:这样的课堂信息量大,条理清晰,便于掌握知识。

课改面对的是学生,我们决不能拿学生的前途来试验,来冒险。在课改推进时,必须得来点“费厄泼赖”,稳步有效地推进,不可采取狂飙推进的方式。有人认为课改就是革命,就要摧枯拉朽。这种观点贻害不浅,教育应该是改良,决不能革命。抛弃这种观点,才不会用一元论的观点来待教学中的问题。

指导教育改革的各种教育思想,实际上都有其存在的前提条件和土壤, 改革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要充分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合理要素。

正确看待传统的课堂,正确评价传统课堂,对我们现在的课改尤为重要。所有的改革和创新,都是站在前人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再向前推进一步,就是“创新”,就是“课改成果”。没有人能脱离历史去创新,正如一个人无法拽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一样。

对于传统课堂不能动辄“我以为”式自说自话,而是要采用“知识考古学”的思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去梳理、思考这些问题。

三、教师是关键

教师素质是教学改革的核心要素, 教学改革不能超越教师的现实素质基础。这次“中式教育”完胜“英式教育”的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五位中国教师坚定的信念和敬业精神,以及令人敬佩的专业技能。

 在四周的教学中,五位中国教师对“中式教育”的热爱让他们的教育行为更加自信,这是一种对专业的自信。五位老师都能熟练地使用英语进行教学。专业知识非常丰富,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也很丰富,能够及时矫正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专业自信”对于课改的我们尤其重要,面对铺天盖地的新名词,我们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必须保持高度清醒的头脑,对任何教育事件都要有自己的专业判断,不盲信,不盲从。只要心里装着学生,按教育规律办事,课程改革就会有一定的成效。

四、良好的评价机制

良好的评价机制是教育改革的坚实保障,任何一场改革都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

BBC的这次教育实验,最终的评判是一个独立的教育权威机构,这就保证了这次PK的相对公正性、客观性。任何一场教育改革都会面临评价这个问题。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尽量有第三方的评价,这样会保证实验结果相对的客观公正。

评价也是新课改最难的一个问题。虽然BBC这次实验的评价没有把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纳入到评价的体系,仅仅是通过考试的分数进行评价的,但是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做法,引入高校或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对基层学校的课改进行评估与指导。课程评价需要我们教育主管部门、高等院校、科学研究机构及我们教师进行大量艰苦的研究工作,以期有所突破。

五、允许多样化

新课改“专家们”有一颗“只要你和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你需要教导”的温暖爱心和“不管自己多么平庸,都要去影响别人、教导别人”的责任感。这种心态在课改中实在要不得,教师的情况千差万别,学生的情况也千差万别,要允许老师有不同的声音和态度,特别是那些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要允许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教学方法,更要宽容他们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败。世界上不存在那种适应所有学生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任何教学模式都有其优点,也会有其不足。当一种教学模式走向极致那一刻,也就是僵化之时。

当政者对待课改中的不同声音要采取宽容的心态,不可党同伐异,也许真理就在少数人手里。就像“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放在一起比较研究,人们自会取长补短。如果有优秀的教学模式,大家自会趋之若鹜,常言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六、加强课改的本土化工作

此轮课改已经历了十余年,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课改先进典型和成熟的教学范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昌乐二中的“二七一”教学模式,这些本土化的东西,我们不能直接采取拿来主义,我们要学会消化吸收,更要结合本校的校情加以改造。特别要注意这些经验中的“短板”,如洋思模式情感的缺失、杜郎口模式教师主导地位的缺失、昌乐二中教学模式就是一个“拼盘”,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明白了这些,我们自然能够扬长避短,少走弯路。

 “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各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两种教育模式各有优缺点,我们只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决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经验。

在选用教学模式时,只要牢牢把握“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既要教他们学会,更要教他们会学。学生是学的主人,教师是指导、引导的主人。学生需要怎样学,教师才能怎样去教。没有了具体的学情,一切教学设计就都失去了真实的前提,也就都失去了价值,也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

应该说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各有所长,不能简单对比,那种“一元论”观点实在要不得,这两种教育制度非零和关系,应取长补短,相互完善。

当事者迷,旁观者清,BBC的“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实践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让事实说话,多做一些教学实验和研究,才是我们课改应该做的,也是BBC的“中式教育”和“英式教育”实验给我们的启示。对于传统教学要一分为二地看,万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从世界的视角看待我们的传统教学也许会更客观,站在世界的高度看待我们今天的课程改革也许会更清晰,让世界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来启示我们未来的课改之路吧。



[i]英国《每日邮报》19日报道,转自新浪新闻。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