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节选(完整内容见附件):
日前阅读《中学语文教学》2012 年第10期刊登的师延峰老师《〈咏雪〉教学设计》, 为他教学设计中的旁征博引折服, 但又心生疑惑,现提出就教于师老师及诸位专家。师老师的教学过程共五个环节: 一、引出“咏雪”课题;二、感知“咏雪”内容;三、走“咏雪”现场;四、比较阅读,品读“言语”,把握人物
形象;五、总结课堂,走出课文。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五个主要教学环节中,除第二个教学环节外, 其他教学环节都运用大量旁证资料,尤以第三、四两个教学环节为甚。这些旁证资料涉及的人有郑綮、李贺、岑参、高适、白居易、张泌、蒲寿宬、朱淑真、秋瑾、赵树功、詹丹、尤炜、冰心;诗句有“腊月草根甜,天街雪似盐”“盈尺白盐寒, 满炉红玉热”“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岁暮天地闭,阴风生破村。夜深烟火尽, 霰雪白纷纷”“咏絮知难敌, 伤春不易裁”“当时咏雪句, 谁能出其右”“凭栏观雪独徘徊, 欲赋惭无咏絮才”“咏絮辞何敏, 清才扫俗氛”等;其他材料有介绍《世说新语》第二门“言语”的片段、《晋书·列女·王凝之妻谢氏》中介绍谢道韫的内容、学者赵树功《魏晋六朝“文义”考释》中论述“文义”的百余字、冰心小诗、詹丹《笔记体和〈短文两篇〉》中的论述文字百余言,此外还化用了尤炜〈咏雪〉细读三则》中的一部分文字等等。
同期配发的李鑫、倪岗两位老师撰写的简评认为:该设计是“挖掘文本教学价值的有益探索”。果真如此吗?在反复研读该篇设计后,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哪里?对于文言文教学,近年来,语文界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认识:“言”“文”并举,文化渗透。王荣生、童志斌在《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①中指出:“在文言文中,‘文言’‘文章’‘文学’和‘文化’,一体四面,相辅相成。”两位老师并以《桃花源记》为例,设计了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对我们确定文言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颇有启发,请见下表:
从上表可知,文言文阅读教学,理解文中重点文言字词、理解文本含义与诵读文本,感受文言表达的风格、领悟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情感,既是文言文教学起点,也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李卫东指出,文言文教学要做到不“死于章句”,不“废于清议”,其教学内容有两条:一是教文言文的“言”和“文”,积累基本的文言词汇,运用有生命力的语词和句式, 感受文气, 理解内容, 承继文化; 二是教“ 言文统一” 中的“ 言” 和“ 文”, 不是“ 言” 和“ 文” 的“ 拼盘”, 而是在对立中寻求统一。②李老师还指出了文言文教学的八条路径, 排在前三条的依次为: 教学生断句标点;教学生因气求声;教学生咬文嚼字。这三条路径所传递的信息就是读通读懂文章内容, 读准文本流露的情感。
其实,注重文言文诵读与文言词汇的积累,是语文人历来所坚持的做法。语文名师们都将教会诵读设定为教学目标, 并设计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以达成教学目标, 诵读成了文言教学的重要环节。30 年前,于漪老师教《岳阳楼记》设计了“领读全文,熟悉生字难词”,在理解文言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着重揣摩了“衔”“吞”与“异”等几个词。③黄厚江老师教《谏太宗十思疏》,导入新课后就安排了三次朗读活动: 一是请三位同学分别读课文的三个段落, 其他同学评价他们的朗读有没有体现文言文诵读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二是先听一遍录音朗读,再听教师范读,随后让学生比较、讨论:录音与教师范读哪一个更切合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继而,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章的情味,除了感情基调的把握、字音的准确, 还要把握文章语言特点; 三是让学生领会讨论的结论,再次诵读课文。
④对于文言关键词汇的积累, 语文教师不仅重视, 还往往创设情境, 促进学生在语境中习得、积累。钱梦龙老师教《愚公移山》,几处“ 曲问”,成为文言字词教学的经典案例:
师:大家说说看,这个老愚公多大年纪了?
(学生纷纷答,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九
十不到”。)
师:到底是九十,还是九十不到?
生:不到。
师:从哪里知道?
生:“年且九十”,有个“且”字。
……
师: 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去
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
(生一时不能回答,稍一思索,七嘴八舌地:
“他没有爸爸! ”)
师:你们怎么知道?
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
生:“遗男”就是孤儿的意思。
⑤陈沛老师执教《记承天寺夜游》, 引导学生在语境中探讨“户”“睡”“闲” 的含义, 特别是“户”与“闲”,教师用PPT 分别显示了五项学习材料(取自词典的义项与学生已学的文本中例句)与词典中的九种解释,让学生根据语境与文意进行甄别、选择。
... ...
(完整内容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