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作者:陈琦 刘儒德
时间:2022年1月26日晚7:30—11:00
地点:腾讯会议883-747-357
内容:第一部分《绪论》
领读者:肖凌燕、姚文连、崔翠萍、邱爽、杜沁仪、王晓蛇
参与者:平台显示60人
本文撰写者:南通市东方中学龚春美
学习后感:
还记得2021年上半年至暑期,一直在参加民间的线上共读活动,体验共读活动的方式、益处,但那只是一个听众而已,看着别人领读与自己同读。在参与的过程中也畅想着有一天参与到教育领域的共读活动。想法生出后,偶有一天闲见不常看一些群消息,便链接到了巫特工作室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标解读的共读活动,有幸能在最后一期搭着班车来到共读小组群体。
正如巫特所说:参与领读,并不代表哪一位老师很优秀,只是自己有勇气去参与挑战,借着自己领读的方式对所读内容加深印象,因为最好的学习就是教他人。
有了一次参与的体验,想着还有一段教师职业生涯要走过,作为一名教师是离不开阅读、写作、教学这几件事。这么好的一个平台,何不再借着平台去践行“教师阅读”这一件事,让还有一段职业生涯再领悟“何为教师”。
要点:
主持人:巫雪琴老师借木桶原理,说明长期工作在一线的教师,实践经验是他们的长板,而教育理论知识则成为短板,要让自己这只木桶盛水更多,通过阅读教育理论知识再结合实践来弥补。巫老师的第二张图片,说明整本书阅读的梳理很重要,不是碎片化知识的萃取。


肖凌燕:肖教授对整本书进行了重点内容解读,通过梳理帮助大家对整本书前后之间的联系及重点有了初步的认识。

姚文连:

从姚老师的课件内容与制作、公众号内容,看到姚老师对此活动的用心程度,值得我学习。
崔翠萍:
从崔老师的领读中,学到了阅读这本书的方法与启示。

邱爽:
对研究范式、步骤、有效性这部分内容进行领读。
杜沁仪: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作用进行领读。再次对年轻的杜老师在解读书籍内容时通过自己的图式再建构的表达能力由衷点赞。领读过程中,又引用书籍内容联系了实际案例进行剖析。这里,看到了深度阅读后的理解与表达。
王晓蛇:
王老师的一个难啃,道出了很多长期工作在一线教师的心声,因为难啃,因为忙于各种事务,而让很多教师无法静心下来去读这类书籍,无法沉浸于这份阅读的快乐。
但相信只要坚持啃下去,会有享受到其中的美味。
王老师引用了书籍这两个观点:
教师教学宛如医生看病,优秀的教师和优秀的大夫都能把创造性和灵感建立在基本的专业知识之上。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不知道教育科学家们已经发现的学习和教学规律,就像医生不知道生物化学原理一样,所做决策都将不可避免失败。
我的读:
2021年9月时,初读了第一部分绪论内容,通读了全文后,重点关注了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和教育行动研究等概念。
感想:
一切事物都在遵循其规律发展,违背规律必将挫败。教育教学也一样有其规律。希望通过重读教育心理学,再理解教育规律,以其规律落于教学实践,让原有的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层次。
受书籍第6页的这段话而影响:作为一位教师,只有在充分了解学习与教学的规律,熟练掌握相关教学技能之后,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创新,逐渐成长为一位既懂科学又讲艺术的教育专家。
不渴望自己是教育专家,只望在有限的教师生涯里,尽自己所能了解教育教学规律,按着规律去践行自己的使命。
行动:
愿自己跟着这次共读活动,借着团队力量,能把这本难啃的书读下来,并能在后面的教学中应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