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跳竹竿
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倪晨瑾
设计意图:
跳竹竿是我国黎族的传统文化,学校春游时,学生们观赏了海南黎族的竹竿舞表演,非常兴奋,并积极参与体验跳竹竿的乐趣,意犹未尽。于是我将跳竹竿游戏引进课堂,设计了一个去黎族做客的情境进行跳竹竿教学。通过跳竹竿发展学生的跳跃能力、协调性与节奏感,并且想通过跳竹竿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此教学内容的选择符合新的课程标准,体现了健康第一的宗旨,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提高教学的效率。本课紧紧围绕着小小的竹竿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器械的使用价值。为了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我从一开始的开火车,到竹竿操热身、跳竹竿、划船比赛均以合作为主线贯穿整节课,将目标的达成落到实处。在跳竹竿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分四组练习跳过一组竹竿,再发展到合并成两大组连续跳过三组竹竿,直到全班连续跳过六组竹竿,这样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富有挑战性,非常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学习。在设计划船游戏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先由他们自己分组设计、讨论,然后再进行集体的展示、比赛,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又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并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启迪与补充。课的结尾是学生们坐在自己设计的小船中,伴随着舒缓的“小白船”的音乐,划船“回家”。
有趣的跳竹竿教案
水平二(四年级)
教学目标:
1. 运动技能:在跳竹竿的游戏中培养学生跳跃能力及协调性、
节奏感。
2. 心理健康:对跳竹竿游戏表现出较高的热情。
3. 社会适应:在体育活动中乐于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教学内容:有趣的跳竹竿
教学过程
一.激趣阶段(开着火车去黎族)
教师创设一个乘火车去黎族旅游的情境,将学生分成五—六人一小组,共持两根竹竿构成一节车厢,跟随火车头(教师)依次出发,沿圆形轨迹跑动。每组的学生要相互配合,行动一致。(学生可发出火车开动的声音来调节脚步)
热身活动——竹竿操
“火车”到站,学生自然成圆形停下,每组学生分成前后两排,各持一根竹竿,面对圆心站好。跟随音乐及教师师范做竹竿操。由于二—三人共持一根竹竿做操,难度较大,必须行动一致,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
二.探究合作(黎族跳竹竿)
热身结束,教师首先进行一个小游戏——拼字游戏。学生按原先站队的四列横队分组,每组四根竹竿。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思考拼出一些笔画为四的字,比哪组又快又准。接下来由教师指令学生拼一些笔画为四的字,并以“井”字结束。由“井”字联想到黎族的跳竹竿,随后再由教师向学生介绍黎族传统文化——跳竹竿的方法。学生学习了简单的步法后分成四个组进行单个跳竹竿练习(见图1)。教师在一旁按X X X的节奏击鼓并观察与指导。看到学生基本掌握了方法后,教师加大难度,合并小组,成两大组利用两组竹竿再练习(见图2),逐渐加大难度,最后达到全班共同跳过六组竹竿的高潮。(教师可让学生体验击鼓并与学生一同参与练习,持竹竿的学生可与跳的学生进行交换练习
三.拓展阶段(划船比赛)
学生以来时构成火车车厢的分组在线后站好,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船的造型及划船的方法。教师挑选出最快最好的一组进行展示并以此方法进行比赛。最后还可以让每组学生以自己的设计方法划到对岸,设计巧妙、新颖的,组员团结协作,坚持到底的小组获胜。
四.放松
师生坐在自己设计的小船中,随着一曲“小白船”的音乐进行身心放松。
五.课后小结略
教学评析:
开始上课了,老师满面笑容地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要到黎族山寨去看一看、玩一玩。”“好!”同学们兴高采烈地齐声回答着。(评:看什么、玩什么,老师并没有说,但却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
“火车站离我们学校不远,让我们跑步前进。”老师下达了出发的命令。经过简单的队列练习以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路小跑前往“火车站”。途中的“红灯停、绿灯行、黄灯慢慢行”的游戏更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评:利用游戏带领学生完成准备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提高了准备活动的功效。)
“火车站”到了,同学们按5人一组依次进入由两根竹竿组成的“车厢”里。“火车”开动了,老师作为“火车头”带领着一节节“车厢”“轰隆轰隆”地向前进。一列长长的火车,越过山岭、穿过隧道,来到了目的地。(评:这一贴近实际生活、形象生动、形式活泼的练习,使教学过程显得格外和谐、自然、顺畅、连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我们乘坐‘火车’的时间太长了,大家下车后活动一下吧。”老师一边说着,一边带领大家做起了竹竿操。2—3名同学同时手握竹竿协调一致地伸展、屈臂、下蹲、体侧、踢腿、跳跃等等。(评:别具一格的一套热身准备活动完成了,合作学习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来到“黎族山寨”,同学们按照老师的要求,两个小组合作,把手中的竹竿拼成了“口”字、拼成了“木”字……最终拼成了一个“井”字。(评:同学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想象力、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
“同学们,黎族人民最擅长跳‘竹竿舞’,让我们学一学。”老师邀请了一位去过海南,参与过跳竹竿的同学在“井”字型的场地上给大家表演了起来,随后,老师着重讲解了跳竹竿的节奏、跳跃的方法,并且做了示范。(评:老师善于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学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同时运用讲解法、示范法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跳竹竿”的知识技能。)
接着,老师取出一只鼓,一面敲着节奏,一面让学生分四小组在各自的“井”字型场地上体验、练习。手持竹竿的同学与跳竹竿的同学不断地交换练习,认真地体验着,“X X X”的鼓声和着跳动的节奏,每一个学生都在积极主动地练习,体育馆里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很快地每一个学生都学会了在“井”字型场地跳1组竹竿的动作。(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帮助者,敲击节奏,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跳竹竿的技巧;教师还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的参与实现了与同学的零距离,师生关系更为融洽、亲和。)
这时,老师进一步要求学生练习跳2组竹竿,在掌握了以后,又让学生分成男女生两大组跳3组竹竿,学生很快地又掌握了、熟练了,最后全班同学在一起跳起了6组竹竿。(评:随着鼓声的节奏,同学欢快地在场地上跳跃着,十二月的寒冬里,同学们的脸膛红润了。额头上沁出了汗水,学生的跳跃技能及协调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有效地增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学生由不会跳竹竿到能顺利地跳过6组竹竿,这本身就说明了这节课学习效率是非常高的。老师在教学中娴熟地运用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了一个又一个经过努力便能达到目标的台阶,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向学习的深度拓展、延伸,体育课身体练习的特点得以充分体现,全员参与的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学习气氛达到了高潮。)
“让我们乘船回去吧!请同学们分组设计自己的小船”同学们虽然依依不舍跳竹竿活动,但听说要划着自己设计的小船回去,他们的劲头又来了。老师先让各组将设计的船进行展示,然后选择一种有创意的设计进行划船比赛,接着再展示,再比赛,进行2—3次后,教师说:“同学们,你们看,我们已经回到了学校,忙碌了一节课,让我们来放松一下吧。在优美、舒缓的《小白船》的乐曲声中,“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一堂身心愉悦的体育课结束了。(评:竹竿瞬间又形象地变成了“船”,在老师的手里,竹竿一物多用的功能被充分挖掘出来。)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了教师更多的自主发展的空间,老师作为一个有心人,在旅游活动中发现了少数民族的竹竿舞的学习价值,并且运用至课堂教学中,发挥了课程资源应有的教育优势,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当前,在体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上,许许多多“另类体育”的教学内容充实了体育教学课堂,使我们的体育教学出现了生动活泼的局面,“另类体育”有其群众基础,因而有参与价值,它有娱乐性,因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有健身性,因而有锻炼价值,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它还反应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文化性,因而它更具有学习的价值。我们要在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挖掘“另类体育”活动的参与性、趣味性、健身性、文化性和适用性,运用到小学体育教学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