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来相邀,云端共成长。2022年9月9日,人教社组织的“人教云教研”系列讲座开播,由工作室成员、南京市江宁区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员、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核心作者方峥嵘老师做专题讲座《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我之境 》。工作室全体成员早早地相约云端,共同学习。
【学习体会】
今天的讲座,方峥嵘老师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我之境’的基本样态”“‘有我之境’的课堂建构”等方面为老师们指点迷津。
方老师认为道德与法治课堂应该注重唤醒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教学只有回归儿童,才能把学习还给孩子。要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起点中、真实的矛盾冲突中、深刻体验的生成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回归生活的践行中感受到“有我”,感知到“我在”。接着,方老师结合很多教学片段细致地为大家介绍了如何将教学视角转向儿童立场的实践策略。一个多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大家听得意犹未尽。
方老师的讲座贴近课堂、操作性强,老师们深受启发。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将“有我之境”的理念运用到内容选择、活动设计和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需求和问题出发,通达学生的意义世界。让核心素养真正地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南京市东山小学 王蕾)
感谢方老师从美学角度为我们有理有据地阐释“为什么需要构建有我之境的学习状态”“有我之境是什么”、“怎么实现”等问题。在新课标刚刚实行的阶段,教师转变课程观念、提升教学策略尤为重要。教学视角转向儿童立场、构建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导道德学习的主动建构等策略……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在实践中深入研究与探索落实,感谢方老师的引领。
(陶行知学校 方艳)
特别于方老师的“有我”理念。讲座中提到的“真实的矛盾冲突中有我”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干点家务活”这个主题作业设计。当老师让儿童参与简单的餐饮制作时,前置调查反馈出家长普遍感觉耗时耗力,难度较大。深层沟通后才发现是家务活动的难度设计出现了跃层跨度,导致与儿童现有水平脱钩,由此,设计老师看到了作业设计难度与儿童现实生活之间的真实交互点,从儿童角度观察到走出矛盾冲突的焦点,在此基础上的新一版作业效果,达到了极好的效果。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丁佳佳)
方老师在讲述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我之境中提到“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我”,目的在于用真实的情境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上课总会有设计好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会有预设的学生回答。如果想涵容学生的真实问题,那教师必须能够接受自己的预设被打乱。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尤为重要,这个问题的设计只是为了解决意识层面的知识的传授,还是道德水平的提升?是学生给出完美的答案,还是在思考与辨析中层层发现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找到解决的办法,也许过程是艰辛和复杂的,但学生获得的能力却是“真实”的。
(南京市立贤小学 陆敏)
今天真是个好日子!我们工作室方峥嵘老师应邀在“人教云教研”开设专题讲座。“有我之境”是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提出的。方老师用这一美学概念传神地展现了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深度沉浸其中的状态。讲座中,方老师介绍了“有我之境”的构建策略,即课堂学习的起点中、真实的矛盾冲突中、深刻的体验生成中、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回归生活的践行中都应“有我”。每一个策略方老师都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予以说明,她一再强调:追求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我之境,就是教学视角要转向儿童立场,通过与学生对话、关注学生成长、建构与学生生活的联系等,实现道德教由“教”转“学”的转变。这为我们落实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指明了方向。
(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唐隽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