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雪随风不厌看,一片飞来一片寒,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小雪,悄然而至。随着小雪一起来的,还有我们的习作课堂竞赛。11月22日一早,江宁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骨干班3、5年级课堂教学决赛在天景山小学顺利进行,呈现了一场“习作大比拼”的精彩盛宴,除江宁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骨干班成员、南京市小学语文吴勇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各校骨干教师的观摩,更有南京市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倪鸣老师,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朱萍老师进行精彩的点评和专业的讲座。
有童趣、有方法——温暖热身上午场。上午的的三位教师,针对作文刚刚起步的三年级孩子,有效设计习作手段,课堂充满了通真童趣、欢声笑语。
徐雅倩老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并且能做到有详有略地观察,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能把自己看到的动作、神态,想到的语言都说清楚,徐老师还适时地纠正学生用词,课堂上把学生放在心里,板书清晰有条理,给学生习作提供帮助。
葛秀老师课前通过小实验《生鸡蛋还是熟鸡蛋》,激发了学生接下来习作的兴趣,接着以自己班学生做的《小虾去哪了》的实验视频和作文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能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将实验过程说得有条理,再通过寻找心情发现,将实验写丰富。
董爱玲老师以一段下水文让学生学习到观察应有一定的顺序。她由文字过渡到图片,让学生明确要详写图片中最主要的内容。接着,她以放风筝视频让学生回忆自己是如何放风筝的,以及放风筝时的动作,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个体体验,为接下来的习作打下基础。徐雅倩和董爱玲老师所上课题一致,教学环节中均以实物风筝激发学生兴趣,再现生活中放风筝的情境,更有助于学生在表达和习作时还原图片内容。
三堂课后,特级教师倪鸣老师深入浅出地和我们交流着“要通过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不怕写作文”这一话题。倪老师从“习作目标有梯度,让学生易写”、“习作过程有意思,让学生乐写”、“习作过程有方法,让学生会写”三个维度展开。倪老师强调,在习作教学中,我们一是要有清晰的基础性目标,促进人人发展,其次再有发展性目标,促进学生分层发展。她对三节课一一进行了目标的梳理,让执教的老师茅塞顿开。最后,从习作课这一特殊的语文课堂,倪老师强调,要关注习作和阅读的链接;要学习句式,丰富词汇;要重视口头和书面的链接;要渗透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过程与方法);在习作中,更推荐让学生参与从实践到反思的过程。形式活泼的讲座,字字珠玑,老师们获益匪浅。
有情景、有技巧——各有高招下午场。下午的三位教师,面对的是已有一定习作基础的五年级的大孩子,如何让他们写出自己的思考与个性呢?老师们真是动足了脑筋。
李莹莹老师用“编辑征稿”为学生创造了一个真实且完整的写作情境,给了学生一个任务驱动;用一个有趣的“害怕量表”,告诉学生,写人的时候要写出情绪的变化,文章才会有层次,非常有创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最有趣的是她的写出内心的三大招了,“八卦连环写动作”招、“音画相融”写语言招,“三花聚顶”写神态招,让孩子顿悟方法,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林慧老师从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发现问题,通过观察学生平时写的阅读记录卡,发现学生写读后感时普遍存在的只读不感、只感不读、读多感少三大问题。通过同学录制的视频和例文,以学生的亲身经验,林老师传授了写读后感的两大点——“感动点”、“启发点”,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从例文中提炼出“概括、筛选、唤醒、倡导”这几个写读后感的常用步骤和技巧。
程晋燕老师开场先用一段学生熟悉的《刷子李》片段和惟妙惟肖的岳云鹏演出的描写,让学生猜猜写的是谁,再播放一段剪辑视频传达给学生,什么是形形色色的人,从而打开了学生思维。用思维导图帮学生打开思维,理清思路,教会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例。程老师围绕“动作连贯”、“他人反应”、“语言个性”、“神态传神”这四个方面教与了学生写人物特点的技巧。
课后,朱萍老师为每一堂课都做了细致的交流,表扬了三位教师有年段意识,课堂上虽都只让学生写了片段,但都引导孩子如何整篇构架一篇文章。朱老师肯定了三位老师都积极钻研写作支架的搭建与研究,正如吴勇老师说的“写作支架是习作指导发生的可视的标识”,同时,也称赞三位老师都树立了儿童立场,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落实到课堂上,为学生创建了真实的写作情境,努力让学生的习作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此外,朱特也提出了两个问题与大家一起思考: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到底在哪里?怎样才能教得精准?最后,针对课上的情景创设,朱萍老师尤其提出要有学生面对的真实挑战的学习任务,一定要一以贯之,做的更加完整,落到实处,不能欺骗孩子。朱老师的每一处思考、每一处提醒都落在了老师们的心里。
临近结束,江宁区教研员、特级教师吴勇老师代表所有教师感谢参赛选手们带来的精彩课例,感谢全程参与活动的两位特级教师带来的精彩讲座,本届江宁区小学语文习作教学骨干班也圆满结束。
迎着朝阳而来,踏着落日而归,整整一天的比赛观摩活动,让所有与会教师收获良多,满载而归。在习作这条路上,我们愈交流、愈清晰;愈碰撞,愈明朗,接下来,我们在行中思,在思中行,向习作教学更深处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