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小结】丁佳佳||成长进行时

2023/1/26 11:05:45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唐隽菁

丁佳佳,现任职于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从教21年以来一直从事道德与法治学科、语文学科的一线教学工作。作为道德与法治教研组长,带领团队荣获南京市先进教研组称号。先后荣获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玄武区道德与法治学科带头人、南京市玄武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南京市玄武区优秀中队辅导员等称号。

曾获得南京市优质课赛课一等奖,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南京市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杏坛杯”教育叙事比赛一等奖等学科荣誉,多次参与省市课题的研究与教材编写工作,主持的课题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题。

图片

一、在道德与法治学科研修中更新与升级自我
参与工作室活动,最大的惊喜就是聆听高水平学科专家的解读与分析,让自己永远站在学科理解的最前沿。数一数,这一年的高水平理论学习真不少。
顾润生: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解读
顾老师的讲座,令我对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之间有了一种融会贯通的理解。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关键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意识、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传承的关系。我们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炼为关键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和价值观念,而能力、品格、价值观念的形成即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由此,我深刻理解了“三维目标不是终极的目标,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这一观点。
郭华:新课标解读-让核心素养落地
原本是怀着对德法学科新课标的好奇,走入郭华教授的讲座。在学习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郭老师并不是单一就一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进行解读,而是跨学科通讲了新课标的修订依据和编写期待,并通过生动的举例让我们理解新课标何以这样编写,怎样体现核心素养导向。理论的学习,让我们对新课标有了全局的了解,在具体实操中如何让素养落地,让学生进入课程,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未来最重要的研究方向。期待和团队伙伴们的共同学习、携手实践,期待下一次相关内容的“人教开讲”。
韩震: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的理念与追求
韩教授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向我们阐明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意义。他告诉我们:大中小学一体化,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关键措施,也提示我们思政课教师要从大处着眼,从高处看待课程。把课程标准的修订和国家、民族的未来与命运结合在一起看,我们思政课一线教师,真是任重而道远。   
冯建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性质
读了冯教授的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五个字“任重而道远”。当新课标强调并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生生活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时,我们老师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如何从生活中提炼相关知识,将生活融于知识之中,如何以生活为基础,让生活成为底色、成为后台,来寻找和搭建发展儿童道德与法治素养所需要的学科主题内容,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考验。我们以一线教师会迎难而上,在“立德树人”的目标引领下,以课堂教学为着力点,探索、实践......
毛维娜:道德与法治课程理解与教学演绎
由演绎走向课程理解,这样的反推让我们对课程的思考更为鲜明,也更有针对性。
二、在博物馆馆校合作志愿活动中拥有跨界的本领
通过工作室平台,进行跨界学习,打破学科单一视野,让老师拥有立体的知识与能力塑性,这是有所预料的,但没想到获得的远远超出期待。
陈刚:考古研究与服务公众——从大云山西汉江都王陵考古研究及文化产品为中心
了解考古与生活的对接,需要考古人极大的创意、智慧与毅力,让我们这群尝试参与博物馆志愿服务的初探者找到了榜样的力量。
陈刚:妥协与平衡:出土文物类临时展览的策划与实施-以“法老·王”“兄弟·王”展览为中心
曾经在“长干里”考古遗址现场听过陈刚的介绍,深深为之折服。这次的学习让我再次感受到考古是一个严谨、科学、综合,同时又充满趣味的专业。通过陈老师的介绍,大云山汉墓的发掘组织和发掘过程鲜活的呈现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感受到考古人和考古时的魅力与不易。这种跨学科的线上学习打开了我们的视野,我们得以用新的方式学到更多的知识,期待更多。
龚良、尹凯:对话博物馆的力量
从专业人士的角度领略博物馆的创新力、生产力、传播力和影响力。这种力量的确是难以估量的。
龚巨平:南京西营村南朝佛寺遗址发掘收获
非常难得地看到具体的真实的考古现场,从考古人的眼里看待考古遗址的收获,你会发现这收获不仅是“物”的发掘,更是人文世界和精神追求的丰富。
邵磊:南京栖霞山碑刻题记漫谈
每一次去栖霞寺赏秋,看到被珍重展出的“明征君碑”时,总有一种摸不着头脑的感觉,对人对物都很茫然。听了今天的讲座,才知道这和六朝时期的士族实力分布区域是有关系的,明氏家族在那个时代的南京北部还是挺有实力的。所以,学历史,仅仅了解大历史,那就太粗糙了,地方史也是很值得去发掘的呢!
周晓陆:汉字的起源
教授的讲座让我不由得想到了儿子在幼儿园阶段开展的“前书写”项目。幼儿园阶段儿童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符号记录所思所想所听所见,使走过的时光在一定的意义上得以回溯,使“会书写”前的这段思维已经启航的有意识的时光不再是自我记录中的空白,他们使用的符号,在周教授看来也是一种广义的文字。外物如手机,可以记录下儿童的生活,但是那是他人视角的记录,对于儿童来说:我的眼睛看到了什么,我的耳朵听到了什么,我的头脑里在想什么,谁也不能代替他们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自己的记录,对“我”来说是最真实最值得回顾的。从儿童个体角度感知这个举动的意义之,再扩散到人类群体,由此我们会无比感慨和膜拜“文字”的力量和“符号”的力量。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儿童尝试着用固定的符号代表一个或一类意思。这种符号与意义渐渐固着固化的过程,是儿童逻辑加工,和记忆力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个儿童独立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一套逻辑记录体系,成为其思维发展的一次“开天辟地”式的修行。在记录内容不断扩展的阶段,儿童的记录符号也完美再现了汉字创造历史上的“六书”,从简单的“象形”“会意”(中班的中,很神奇,画了一个杆子在中间,四边有一些其他的标志)“指示”,到神奇的出现了用字母“g”的读音代替为“鸽子”的“鸽”的“假借”。以往从活动项目的角度去旁观幼儿“前书写”,今天看过这个讲座突然发现,这个活动正是儿童在浓缩般地经历汉字几千年的创造过程,太神奇了。
三、在大咖、前辈的成长讲座中获取前行的力量
长期以来,接触的都是本学科的偶像,了解的也是熟悉的故事,在唐特的安排下,这一年有其他学科的大咖和我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故事。不同的道路,成就不同性格的人,但执着,是唯一的永恒
贲友林:你可以永远相信坚持的力量
在教学资源唾手可得的今天,在教学参考满天飞的今天,你还能拥有独立备课的能力吗?独立备课的能力,才是教师最核心的素养。没错,能够研读教材,读懂教材,说透教材,用能够让学生理解的语言反刍教材,并能够带领学生借助教材提升自己,这的的确确是我们每位老师需要扎实锤炼的基本功。
周颖:一起向未来
共同期待和明确工作室共同前进的方向
颜莹:为成长赋能——写作故事里的教育人生
学会审视“曾经”,与自我对话、与他人对话与世界对话。
陈红:快乐学习在路上
一腔热爱,无限收获。陈红老师的教学生涯分享,让我看到了历史学科的一棵参天大树,从青青幼苗开始茁壮成长的一段段历程。教学人生的每一个十年,陈老师都全心投入,用心享受,无问西东,这种人生态度,真美!
三、在系列磨文、磨课、课题研究、志愿活动中360度迭代能力
3月开始的“劳动教育”主题论文撰写交流研讨活动,和小组成员共同经历了文献搜索、关键词厘定、写作方向和文章提纲框架的头脑风暴。这次完整的磨文活动,也让我对线上课以来的劳动教育课程有了一次很好的梳理与提炼,促使我静心成文。撰写的教学案例《被催更的德法作业》在南京市优秀教学案例评比中获得二等奖。
参与编著读本《勋章·筑梦九天》。
作为主持人之一研究的课题江苏省十三五课题“小学思政课堂中儿童道德学习的实践研究”入选“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精品课题”。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讨”活动中,执教公开课《国家机构有哪些》。
在“六朝风物”志愿活动中,执教《六朝人是谁的粉丝》。
参加南京市优秀教研组展示活动。
新年展望:
课题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将研究成果在课堂中落地。
继续参与并开展“博物馆课程进校园”活动。
精彩的各类讲座,在期待中。
向工作室的主持人和伙伴们学习,在写作中走得更远。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