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9日,“南京市初中英语单元视域下结构化知识的研讨”活动在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顺利开展。其中,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南京市第五十中学的杨勇老师执教了《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 Reading 1,来自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的齐玲老师执教了《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 Task。
以下是刘新飞老师在收看直播后的课堂观察报告。
课例来源:
《初中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 Reading I
观察角度:
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
观察量表及数据记录:
课堂观察报告:
(一)评价指标的频次统计与分析
1. 问题指向明确、表达清楚,师生互动占比高
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提问是相对应的,问题的指向是否清晰与学生是否应答情况对应,问题的思维层次与学生的应答方式情况对应。从最后的统计分析可知,学生能够根据教师的提问进行准确的作答。师生的对话互动占据了全部课堂。出现的2次无应答情况则属于因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限制,教师进行了自问自答。值得肯定的是,教师通过有效策略,将问题的层次由低阶思维向高阶思维不断提升,这是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规律的。也是由于最后的Discussion环节没有在课堂完成,以讨论和汇报为形式的生生互动没能呈现,但教师在前面的Pre-reading和While-reading环节进行了大量的语言操练与思维训练,并通过视频给学生的迁移创造提供了文化知识支架,可以预期学生在讨论环节有话可说。
2. 提问的思维层次集中于理解与应用,搭配较为合理
根据布鲁姆目标分类,有关知识、理解、运用的提问属于低层次思考水平;而有关分析、综合、评价属于高层次思考。基于英语学习活动观,本节课教师设计的问题活动可以分为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与迁移创新类。
从记录的结果看,本节课教师的提问类型集中于“学习理解类与应用实践类”,教师围绕主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关注文本特征,鼓励学生从语篇中获取新知,梳理概括结构化知识,依循文章结构脉络整合信息,并探究、发现、建立信息间的关联,感知并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义和语篇承载的文化价值取向。之后,在“学习理解类”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运用所学习理解的结构化知识去描述、阐释、分析与判断,逐步实现对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内化,助力学生将结构化的知识转化为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至于教师最后环节提出的2个超越语篇的“迁移创新类”问题活动,因为时间的分配问题,抑或学生学情问题,学生没能在课堂上进行讨论和准备,从而未能在本节课进行合作和探究学习并综合运用语言技能。但是教师利用教学机制,将两个活动进行了展示与呈现,并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小组活动,实现课堂的延展。教师布置An interview: When in China文化传播作业,使学生巩固所本节课学,拓展主题相关知识,进一步实现迁移创新,坚定本国文化自信,引导学生自觉传播并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 理答方式体现人文关怀,关注全体学生,并用追问启发学生思考
从本节课的观察来看,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特别注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与鼓励,并且大多数情况下还紧接着采取积极的追问,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性思维活动,对文本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模型建构,主动去发现文本中的意义关联与逻辑关联;教师还通过重复学生的回答对学生不清晰的回答进行强调,以引起全体学生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注意与识记。
因此,本节课学生在基于语篇的学习中,不仅获取语言知识,更学会运用语言技能获得语篇所承载的文化知识,教师则通过巧妙设问,适时追问,使学生学会在信息之间建立关联,不断深入思考,最终将所学知识梳理为结构化知识,为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转化奠定了扎实基础。
(二)课堂观察反思
课前,教师通过语篇研读,关注主题语境与语篇类型,在授课前率先提炼出与主题相关的前置性知识,并以可视化图示的方式梳理出本节课文本的结构化知识,在备课时通过指向结构化知识建构的问题及活动设计,预设学生合理进行多元英语学习活动,获取并梳理文本信息,概括整合语言内容,最终形成结构化知识。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理答,这样一条线贯穿始终。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机智的理答,在教学中引领学生探究主题意义。学生在有效提问的引领下,通过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信息,并利用信息结构图或思维导图等工具建构基于语篇主题的结构化知识,为深入探究语篇的主题意义,习得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为最终进行文化传播这一迁移创新类活动的提供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