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本位”到“生本位”

2017/2/17 22:11:47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课题研究     发布人:石群英

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

 

从“文本位”到“生本位”:

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的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号: D/2011/02/302

 

结题报告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  石群英

 

由石群英主持的(课题批准号:D/2011/02/302)《从“文本位”到“生本位”: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的实践研究》经过3年的研究,完成了预定目标,现提交研究报告,请予以评审。

一、课题概述

(一)背景简述

写作能力,是学生今后服务于社会的基本能力,集中体现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中阶段需要培养的重要语文素养之一。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并不乐观。学生把作文当成沉重的负担,害怕、厌倦写作,老师则把写作教学当成单纯的章法、技法的论述课。写作学案作为教学辅助的重要工具,不少学校开始着手编写和使用,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总体情况还不是很乐观,尚未发挥其作用。具体说来,有两方面的原因。

1.写作缺少针对性,评价高考化的现象比较普遍

目前写作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的课程存在,它贯穿在必修和选修的课程教学之中,虽然写作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早就是大家的共识,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被边缘化了:学校往往没有整体的写作训练规划,每个学段缺少中观层面的训练计划,每一次写作的训练重点含糊不清。教师基本上有三种选择:或亦步亦趋,按教材训练;或凭感觉和经验行事;或按高考中常见的文体进行训练。这三种选择的优劣高下暂且不论,但足可发现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怎一个“乱”字了得。

写作后的评讲标准高考化的趋势也比较普遍,因为没有明确训练目标和重点,教师只有拿高考的作文评分细则来衡量,撇开文题和学生的因素,始终用高考的“一把尺”来评价所有作文,看似客观、全面,实则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写作能力。

2.作文学案编写多从“文本位”出发,忽视了学生的状况

作为教和学的重要载体,作文学案,无论是写作前的导引学案还是用作反馈的讲评学案,都可以弥补没有写作教材的缺陷,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知识,所以,目前作文教学中一些有追求的学校会使用学案,但学案的编写多程式化,比编写程式化还要严重的问题是,学案大都以题目为核心,以文章为根本,忽视了写作中最主要的因素——学生。而且以“文本位”为出发点编写学案,教条地照搬写作法理论,如同给学生戴上了枷锁,举手投足都受到了限制,这样的学案更多的是碎片化写作知识的呈现,学生始终处于“被告知”的学习状态,这显然是与学案教学应贯彻“以学定教”“为学而教”的课改理念的价值诉求相违背的。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国内外关于“生本位”的教育理念的研究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观念,将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进一步运用于中学教育,就成为今天所提倡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了。

近年来,在国内“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对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伦理观、行为观及其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等进行了全面的论述,认为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西南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的邵晓枫在《“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一文中则全面系统阐释了“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明确了“以学生为本”的内涵包括七个方面。①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逻辑起点;②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质上的规定;③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在量上的要求;④让学生主动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真谛;⑤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时代特征;⑥让学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终极目标;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必要条件。这些研究抓住了“以学生为本”理念的主要内涵,如教育要一切为了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人格,强调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等。邵博士关于“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的阐释,丰富了“以生为本”教育理论,它既是我们研究“以学生为本”相关问题的起点和基础,也是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贯彻落实这一理念的前提条件。

2.国内外关于作文学案的研究

据目前资料搜索的情况来看,只发现国外的作文教学案例,未发现有关的作文导学案或作文讲评学案等的案例和研究。

“学案”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在本土进行的语文教育改革实验活动。近几年来,学案越来越被老师接受和使用,而且已成为众多地区和学校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式,他们从课堂教学的途径和方法入手进行改革,实现了高效课堂高效学习的飞跃,深刻地诠释了教育改革最需要的是途径和方法。目前对学案的研究,涉及各个学科,研究角度、研究层次多样,不仅研究学案本身的功能、构成、设计的原则,而且还延伸到对以学案为载体的“学案教学”的研究和反思,包括课堂教学的模式、与其他教学手段的整合等等,这对本课题在写作学案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15年95日,在“百度学术”搜索关键词“作文  学案,有相关论文共118篇,包括本课题组成员发表的三篇论文。从文献研究的内容看,多为案例研究,还有一些学案的价值意义以及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本课题高度契合的论文是谢英杰《作文讲评学案的设计与运用 》(《中学语文》200708期),在众多研究语文学科学案的资料中,江苏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文学院魏本亚先生的三篇文章《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教育学阐释》《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特征、价值与反思》《语文“学案”教学实验批判的再反思》,从理论的高度全面深入地阐释了学案教学,还反思了目前学案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对我们理性认识学案和如何应对学案教学中的常见问题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学案较多地运用于阅读教学之中,一般包括课前预习、课堂研讨和课后反馈三个板块的预设。这类学案的主要功能是助学,其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学习反思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是契合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的。

作文学案,是用于作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共同载体,从目前搜索的资料看,在初高中阶段都能见到作文学案的影子,但使用并不普遍,也未成系统,多为零散的、孤立的个案。而且编写的角度,多从教材或文体出发,仍然是“文本位”的思维模式。至于渗透了“生本位”理念关注写作全流程的学案的编写和研究,目前并未发现。

本校自2001年开始自主编写高三的复习资料,这就是后来学案的雏形,2004年开始编写了与必修教材配套学习的完整的阅读学案,后来在全校推广,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大课堂学本》,这些实践,都为作文学案的编写提供了经验。这期间对高一高二阶段的考试作文也有学案编写,2007年,在高三复习阶段,我们开始编写系统的作文学案,但基本上是按照高考的作文文体特征和评分标准进行编写,这对大规模提高学生写作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尤其对中下等的学生的写作规范和层次提升效果显著,本校也在全市的范围内不止一次地推介经验,受到了同行的认可和好评。这些都为我们推进课题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三)关键词解读

写作学案,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和写作心理,按照作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要求,为指导学生主动建构写作知识、提升写作能力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写作学案具有把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训练生成有机融合的特点,是“教”与“学”的共同载体。作文学案根据功能的不同分为引导学案、读写一体化学案和评价学案三种。

全流程指导,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师的指导贯穿于每一次写作训练的全过程中,二是指写作指导贯穿高中必修、选修、高三复习三个阶段。就每次写作训练而言,可分三个阶段:写作前的方法指导阶段——学生写作的生成阶段——写作后的反馈矫正阶段,其中“读写一体化学案”有效链接了阅读和写作阶段,而评价学案,既体现写作过程,也反映作文结果。这样,写作学案贯通了写作的各个流程,而且这样的指导还贯穿在必修、选修和高三复习的全过程中,使得高中阶段的写作指导形成了一个分步骤、循环推进的完整体系。

从“文本位”到“生本位”,是指作文指导的核心由以“文章”为核心转向以“学生”为核心,这是写作指导观念的根本转变。“文本位”的指导,通常是先给学生传授有关的写作方法,再引导他们阅读范文来体悟、消化并获得范文作者的写作能力,这是基于“文章学”关注写作“对象知识”的指导范式。“生本位”则强调以写作的主体——学生为核心。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学情为起点,有针对性地设置学案的板块,有效地达成训练目标;二是学案尽可能呈现写作的过程,多种方式灵活地引导学生自主构建写作知识。从“人本位”到“生本位”的转变,是从学生对写作的需要出发,关注学生如何写作的指导思想的转变。

从“文本位”到“生本位”: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的实践研究,是指以学生为核心,围绕高中阶段的写作目标和训练内容,突出高中必修、选修以及高三三个学段不同的特点,对写作学案的功能、编制的原则及学案教学的优化作出有针对性的、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以作文学案为载体,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写作策略,最终提升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课题研究的目标

1)改变教育观念。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教师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教师权威让位于平等的、相互尊重、相互负责的新型师生关系。

2)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改变以传授和灌输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写作学案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构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2.课题研究的内容

1)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和写作学案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负责人:张静)

2)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的理性思考

①写作学案编写的原则、体例和功能的思考。(负责人:邢诗薇)

②高中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作文训练的重点(负责人:石群英)

3)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的实践研究

①必修阶段作文学案的实践研究(负责人:邢诗薇)

②选修阶段作文学案的实践研究(负责人:张静、郑丽芬、熊放放)

③高三阶段作文学案的实践研究(负责人:王传军)

④讲评学案的优化研究(负责人:石群英)

 

二、课题的探索与发现

(一)对课题研究的认识与结构化思考  

1.理论的准备是课题顺利开展的前提

本课题的重点是在理论学习基础上的实践研究,所以在课题的最初阶段,通过专家讲座、文献搜集,研究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也使课题组成员充分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2.对写作教学和作文学案的编写及使用的调查是课题研究的起点

写作学案的教学状况和编写及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进行,调研对象以南京市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和玄武区十三中和九中的部分学生为主,调研方式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座谈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调查所得的数据和结果,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为后一阶段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的确定提供了第一手的翔实材料。

3.关于写作学案的理性思考明确了课题研究的方向

写作学案编写的原则、体例和功能的思考,为充分体现“生本位”的理念和优化完善写作学案,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方向。

高中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作文训练方式明确了高中写作训练方向。作文学案编写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即是“写作训练目标”,虽然各阶段的训练目标与学案编写的策略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课题组希望通过高中三个学段作文训练的侧重点,使得编写的学案呈现前后的承继性,符合学生认知的规律,突出每一学段的特点。用写作学案这一物化的载体,站在课程的高度去规划设计高中各阶段的写作训练目标,让必修、选修和高三应试三个阶段的写作训练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真正成为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三个平台。

4.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的实践研究是课题研究的关键

实践层面的研究分四个方向:①必修阶段作文学案的实践研究;②选修阶段作文学案的实践研究;③高三阶段作文学案的实践研究;④讲评学案的优化研究。其中②④是研究的重点,由于选修阶段缺少写作教材,教学中往往更为混乱,所以第②项重点研究;由于要突出“生本位”的理念,要对常规学案进一步优化,所以第④项重点研究。

5.课题分以下三阶段进行研究

1)前期准备阶段(20126月—20136月)主要由石群英负责。

①通过专家讲座、文献搜集,研究整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认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②组建课题组,充分认证,形成课题研究方案,明确了成员的具体任务。

③通过问卷调查、量化研究对写作教学现状和写作学案的编写及应用情况展开了调查研究。

2)实施阶段(20137月—20146月)主要由各子课题负责人(张静、邢诗薇、熊放放、王传军、郑丽芬)负责开展此项研究工作。

①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重点研究写作学案编制的原则和功能。

②明确了高三写作训练的总目标,围绕训练目标,系统编制了完整的高三复习阶段的学案。

③用实验法、文献法,采取“读写结合“以点带面”的研究思路,完成必修和选修阶段“读写一体化”写作学案的研究。

④采取行动研究法,以公开课为平台,通过对写作学案个案的研究,深入研究作文学案尤其是讲评学案的优化研究。

(3)结题总结阶段(20147月—20157月)主要由石群英总负责,以各子课题主持人张静、邢诗薇、熊放放、王传军、郑丽芬等负责开展工作。

①汇编课题研究论文、案例等成果文本;

②提炼观点和结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③梳理成果,准备举行课题结题鉴定会。

(二)关于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基于全流程指导写作学案的理论研究

1.从理性层面深入认识了“学案”的特质及其教学实验的意义

语文“学案”教学实验是一种本土化的教学改革行为, 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它的逻辑起点是“以学定教”, 它的逻辑终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正因为语文“学案”具备了这些特质, 所以它才能在实践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1)基于每个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提出“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理念, “以生为本”“生本教育”“幸福教育”都是对这一理念的诠释。学生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逐渐形成。语文学习就是要创设有意义的活动, 促进学生的心理成熟与认知成熟。“学案”教学实验体现的是一种“以生为本”的发展观, 它要努力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通过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实现每个学生的发展。

(2)基于学习方式的转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应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 精选学习内容, 变革学习方式, 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历经十年, 转变学习方式已经成了我们的自觉追求。学案中的研讨、方法总结等最后的巩固这一系列活动,都为了尽可能把时间还给学生,尽可能让学生有事做, 尽可能减少课堂组织环节,尽可能快地反馈,这些都渗透着学习方式的变革。

(3)基于有效教学的实现

改变现有学习方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学案”教学 “以生定教”,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间师生共同讨论交流,课后学生合作巩固。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主动参与了学习活动,学习效果就能够得到保证。

2.探索了高中语文写作学案编制的原则

根据原先的零散、不成系统的各阶段的写作学案的使用情况,也借鉴了阅读教学中学案编写的经验,还通过各级公开课实践验证,我们明确了写作学案编制的原则和功能定位。

(1)主体性原则

写作是独立个体的思维活动过程,写作学案的核心在于打开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认识,指导学生作为独特个体完成整个写作流程。其本质在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表达能力为主旨,为学生的写作铺设台阶,降低学生在各写作环节的学习难度。设计写作学案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有针对性地导思、导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我表达,将自我写作实践中的感性体验,转化为理性的写作知识和技巧。

(2)过程性原则

关注学生写作的完整思维过程,既体现学习过程,也反映学习结果。既有写作之前的引导学案,又有关注学生写作结果的评价矫正学案,同时将必修、选修、高三复习三个阶段作为整体,围绕不同的写作目标和训练内容,以写作学案为平台,链接、贯通整个高中三年的写作活动,使高中阶段的写作指导形成了一个有步骤、有推进的完整体系,使写作真正成为独立的课程。

(3)规范性原则

所谓规范,就是规范教学行为。首先规范学习目标。在相应的学习阶段,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确立合适的写作目标、写作知识和写作内容。其次规范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着眼学案内容的合理性,精选教学内容,特别是作文学案选取的材料应有示范性,要让它成为“镜子”,让学生在不断地观照中明了自己作文的不足,通晓行文之理,构建自己的写作体系。而强调整体流程的规范性,则可以提高写作学案的密度与效度,避免出现因盲目随意而导致的无效环节。同时规范学案使用的基本方式与时机,依据不同学情进行微调,从而尽可能发挥学案的最大化功能。

 (4) 可操作性原则

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是学案可行的重要保证,惟其如此,才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和写作实践完整而充足,否则一切设计都将流于形式。教学目标应当是可衡量的,写作方法的指导应当是明确的,教学环节的设置应当是合理的,这样才可以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提高写作兴趣,让他们的自主写作活动更合理有效。尤其是评价与反馈应当是及时而明确的,应当是兼顾整体与个体的,这样才可能为教师了解学生整体写作状况,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依据,也才有可能让每一个学生获得动态成长,提高后续写作能力。

(5)灵活性原则

全流程的写作学案运用的课型是有差异的,每一个学生的写作基础也不尽相同。在编写学案时,既要考虑课型的不同,又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所以写作学案的形式上应当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应该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地安排作文学案的内容。

(6)激励性原则

学生写作的核心瓶颈在于畏惧写作,因此在编制写作学案时,应该以激励、启发为主。不要一味选择那些高高在上的例文,而应从取之于学生,从学生的观念出发,选择习作中的优秀句子、段落和篇章,让作文学案提供一个可以展示学生才情的平台,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同时要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有序地,阶梯性地设置学习内容,符合不同阶层学生的学习规律,满足不同阶层学生的学习要求,让大多数学生都能体验到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

3.分析了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基于全流程指导写作学案的功能及教学建议

1)确立写作活动中“教”与“学”的合理地位

对于“教”而言,学案实际上确定了写作目标、整合了写作内容、梳理了写作环节、构建了写作体系,把写作计划制度化,写作指导具体化,教学更有针对性,更科学、有序。学案就是教师在教学时具体而科学的范式,教师应真正参与到了学生的学习中,成为真正的启发者、点拨者和诱导者。对于“学”而言,写作学案可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写作。学案能让学生带着一定的预期目的获得写作的知识和能力,并且链接打通前作文和后作文两个阶段,借助教师的动态点拨和学案的书面指导,用方法指导实践,又在实践中反思方法,自觉地参与群体中,融入到写作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大面积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

2)分解写作流程,全程落实指导

写作学案旨在打开学生的思路,照亮思维盲区,缩短其自我摸索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生命意识,改变其写作状态,使他们渴望表达,也会表达。学案将写作的环节进行拆解,从作前引导、作中实践、作后讲评等不同环节,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既降低了学生的写作难度,也全程关注了其写作的需求。

3)减小差异的负面影响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水平的差异是一个不可能回避的问题。学案可以有效地减小这种差异产生的负面影响。一方面,学案有必须达成的目标底线,能对所有学生起到导学的功能。另一方面,学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其既定的目标来确定与之相适合的不同任务,能让学生各得其所,让各层学生都能够尝到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全体同学的写作积极性。同时,学案也使教学资源得以共享,尤其是写作活动中的生成性资源,学生依据共有的写作资源,采取各自不同的方式实践、反思。教师则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因人、因事随机做好指导,或集体点拨或个别指导,更有针对性。

4)提高写作教学的效率

学生的写作活动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往往是难以清晰呈现的,而学案可以将其以较为固定可见的方式呈现,将学生写作中的思维活动以书面方式加以记录。既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可控,又给学生理性认知留下了很大的空间,增加学生思维的密度和长度,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写作,也利于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而将学案进行归纳整理装订,就使以往学生不可重复的一次性写作活动,有了可以还原和不断反思的载体,将学生的写作活动真正融合到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写作中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有方法地有效学习,自然可以提高效率。

4.分析了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教学应把握的两个关系

随着语文“学案”教学的不断深入,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就会凸显出来。正确认识这些矛盾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对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学案”设计的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

“学案”一般都是备课组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教”与“学”的共同载体,学案把教学内容具体化了,既规定了“学”,也统一了“教”,这种规定也潜藏着一种危机,那就是教师的教学个性容易被扼杀。不可否认,过分强调“学案”的共性容易阻滞教师教学个性的发展,但我们认为这不是“学案”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学案”的人的认识出现了问题。“学案”是一种工具,能否用好这个工具关键在于教师。我们强调“学案”设计的共性,但是每位教师教学中要突出其班级的个性和自己教学的个性。所谓“共性”,是指学习内容的“规定性”;所谓“个性”,是指教师教学的独特性与学生学习的“独特性”。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案”的不同功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那么教师的个性就能够得以彰显。

2)学案教学的教和学之间的关系

教与学是一对矛盾,过分强调“教”,学生的“学”就会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过分强调“学”,教师的作用就会被弱化。裴娣娜指出:“教学活动中,教离不开学,学也离不开教,教学永远包括教和学,是教与学有机结合的辩证统一。”“学案”教学把立足点由“教”转向“学”,出发点是好的,但过“度”就会出现偏差。“学案”是一种教学工具,不是教与学的枷锁。“学案”在设计时就渗透了教师的理念,这种理念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变成实践。学生借助“学案”,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教与学就在“做”上找到了结合点。教师教“类知识”,学生获得“类知识”是“做”;教师教给学习方法,学生获得学习方法是“做”;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提升语文素养是“做”;学生举一反三是“做”。正确认识“做”的价值,真正把“教”与“学”的结合点放在“做”上,“学案”教学就能健康发展。

(三)关于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基于全流程指导写作学案的调查研究

1.开展了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基于全流程指导写作学案的教师调查

为了更加具体地掌握目前中学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发现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探索提高写作教学效率的新方法,我们的调查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教师普遍的写作教学的基本流程是什么,写作教学的目标是否明确,是否体现循序渐进性,每学期的写作次数,教师如何指导和评改作文,教师对目前的写作教学满意度如何,学生对写作课的认识,学生写作学习的方式及是否有收获等。通过这些调研梳理出研究的核心问题,了解目前通行的写作教学理论和写作实际状况,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我们以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座谈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法,我们完成了关于写作教学现状和写作学案的编写及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得出了以下数据和结论。

1)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调查对象的自然状况

教师问卷中第12项的统计数据显示:有22%的教师属于五年教龄内的新教师,28%的教师为510教龄的教师,52%为教龄十年以上的成熟教师。其中40%的教师任教高一年级,28%的教师任教高二年级,24%的教师任教高三年级,调查对象中还包括部分教研员(8%)。

2)关于写作教学现状

①第3项的统计数据显示:有74%的教师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最难上的课型为写作课,这说明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的困惑具有普遍性。

②第4项的统计数据显示:有20%的教师在写作流程上属于传统而简单的“布置题目—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模式,大部分教师都能突破这一点,意识到写前指导和写后修改的重要性,这是一个可喜的调查结果。

③第56项的统计数据显示:78%的教师每次写作教学有相对明确的教学目标,但64%的教师在内容安排上缺乏整体的序列性。这说明广大教师意识到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系列的重要性,但如何做到整体合力的序列尚有待研究。

④第7项的统计数据显示:写作命题半数以上(54%)是参考其他试卷的作文题目,少数是来自教材(18%)和自我命制(22%)。写作教学中针对性和创新性不够。

⑤第89项的统计数据显示:82%的教师每学期指导学生写作大作文的次数超过4次,但是只有6%的教师对自己的写作教学表示满意,36%的教师很不满意。58%的教师基本满意。这说明大部分教师在写作教学上的成就感很低。

⑥第10项的统计数据显示:18%的教师认为通过自己的写作教学,班级整体写作水平的提高明显。而80%的则认为提高不明显。这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状。

3)关于写作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①第11项的统计数据显示:34%的学校语文组有完整的写作教学学案,36%的学校无任何写作学案,32%的学校有零散的写作学案;

②第1213项的统计数据显示:88%的教师认为有必要编写写作学案,教师个人有零散写作学案的占74%。说明部分学校和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学案的重要性,但目前学案的编写和应用情况还是很不乐观,在内容安排上做不到完整性和循序渐进性。

③第14项的统计数据显示:60%的教师认为学案对学生帮助大,40%的教师认为帮助不大。说明学案的应用取得一些成绩,但是还没有发挥出应用的巨大作用。

④问卷第15项的调查显示,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学案应包括如下内容:写作目标、写作指导、方法交流、例文示范、写作反思、写后修改等内容。

2.开展了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基于全流程指导写作学案的学生调查

为了调研写作学案在高中作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写作学案的编写应用及其在写作教学中的影响,我们主要围绕以下问题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对写作学案的认识,对现有学案的认可度,写作前、中、后的学案比较等。通过对调查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为课题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现实依据。

1)对写作及写作课的认识

学生问卷中第1项的统计数据显示:85%的学生最喜欢的写作方式是课外随笔,我们的课堂作文和考场作文并不受欢迎。第2项的统计数据显示:学生对自己目前的作文水平表述满意的只有8%33%的同学表示不满意,59%的同学自认为水平一般。第3项的统计数据显示:写作文时充满激情的学生只占14%,而大部分学生没什么激情,无所谓的态度来写作,甚至是对写作很烦躁,有抵触情绪。第4项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3%的学生喜欢学校的作文课,大部分学生是不喜欢或无所谓的态度。由此看出,大部分同学的写作状态都不甚理想,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保住写作教学阵地已成为作文教学不容回避的课题。。

2)关于写作课的学习方式

①第5项的统计数据显示:57%的学生每次习作有明确的训练目标,43%的学生则训练目标不明确。这反映的是教师在写作教学时目标要求的缺失。

②第6项的统计数据显示:45%的学生希望在写作前得到写作指导,17%的学生希望在写作中得到指导,36%的学生希望在写作后得到指导。可以看出,所有同学都希望在写作上得到教师的指导,都希望自己能在写作上有所进步的,而在什么阶段需要指导,则需要老师因材施教了,所以教师要具体掌握每位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要求。

③第7项的统计数据显示:48%的学生希望老师在指导作文方面能组织学生讨论,帮助审题,32%的学生希望老师提供材料启发写作。这对老师提出了充分备课的要求,写作教学备什么呢?如何组织审题,如何组织讨论,准备哪些启发材料,如何启发学生审题等。

④第8项的统计数据显示:对被教师评改过的作文,38%的学生只看分数和评语,49%的学生会再看一遍原文并反思,只有13%的学生会反思后再次修改。教师应该向学生传输这样一种观念:写作水平是在反复修改和比较中提升的。所以教师应该利用各种手段指导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文章并进行反复修改。

⑤第9项的统计数据显示:20%的学生希望老师通过优秀范文来讲评作文,41%的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面批,39%的学生希望优秀文和问题文一起讲评。这需要教师在作文讲评前要精选典型的优秀文和问题文,让学生通过比较鉴赏提高写作认识和写作水平,同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批阅方式,提倡进行作文面批。

3)关于写作学案的使用

①第10项的统计数据显示:70%的学生在写作课上没有写作学案,14%的学生表示偶尔有学案。说明学案作为写作教学的辅助工具还没有广泛普及。

②第11项的统计数据显示:38%的学生希望有写作学案,30%的学生则不希望有学案,32%的学生对有无学案持无所谓态度。只有少数学生从写作学案中得到益处,多数同学还停留在无学案的写作训练状态。

③第12项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觉得自己作文最大的问题是:审题不清,议论不够深入,描写不够细致,语言不够动人,情感不够真实等。

3.对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基于全流程指导写作学案的教师调查与学生调查的分析

1)关于写作教学现状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目前的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相比,处于相对混乱低效的状态。一方面,教师在作文教学上缺乏整体而明确的目标,教学方法也传统而单一,所以普遍感觉作文教学效率不高,成就感较低,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远多于阅读教学。另一方面,学生对学校的作文教学兴趣不大,缺少写作热情与激情,学生在写作过程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指导。总之虽然我们在作文教学方面有过很多探索,也有很多有效的教学经验和方法,但总体来讲,高中作文教学仍然停留在一个感性的、经验的层面,缺少系统的、科学的、有序的和符合相应要求的指导。

2)关于写作学案的编写及应用现状

由调查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学校和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写作学案作为教学辅助工具的重要性,不少学校开始着手编写和使用写作学案,也取得一些成效,但总体情况还不是很乐观,尚未发挥出应有的巨大作用。就教师来说,写作学案的编写在内容安排上缺少完整性和循序渐进性,使用上缺少系统性和坚持性,因此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学生来说,只有部分同学从写作学案中得到益处,写作水平逐步提高,多数同学还停留在无学案的无序训练的写作状态。

4.根据调查提出了相应的突出 “生本位”理念基于全流程指导写作学案的教学对策

1)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开展以生为本的作文教学是关键

教师无疑是写作教学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到写作教学的质量,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写作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承认学生自身作为一个开发系统所具有的自组织性,鼓励学生深入地体会生活,真切地表达生活感受,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使学生由被动地痛苦地写作文,变成主动快乐地进行创作,自由地倾吐心声。

2)必须对中学各阶段的作文教学进行整体设计

全面系统地把握作文的学科体系,把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阶段,落实到作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从教学目标上以“育人”为首位,以培养能力为核心;从内容上以生活为源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面拓展其写作资源;从教学规律上,以学生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为依据,做到循序渐进;从方法上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同时也应该看到,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把听、说、读、写看成一个整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多元的训练过程。

3)编写使用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

基于全流程指导的写作学案这一物化的载体,可以引领和指导高中不同学段的作文教学,站在课程的高度以课程的标准去规划设计,避免写作训练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只有,不成的现象,也能避免教师由于缺少明确的写作目的造成盲目、随意或不作为的教学行为。以写作学案为载体,让写作教学上升到理性的、规律性的、课程的层面,这种整体性规划既与阅读相联系,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让必修、选修和高三应试三个阶段的写作训练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真正成为学生写作能力提升的三个平台。

(三)完成了高中三个不同阶段写作学案的实践研究

1.必修阶段的写作学案研究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在五个大模块的二十个专题之后,附加了以“写作指导”和“写作实践”为体例的写作教学内容,写作训练的目标明确,且训练的作文多与阅读专题相联系,在此基础上,我们构建了读写一体化教学的实践策略。

1)渗透写作知识

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往往是高度概括的原则或方法,这种静态的理论知识只有转化为形象可感的认知,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写作实践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时就可以将专题写作知识进行迁移,引导学生从教材文本中感知写作知识。

2)积累写作内容

教科书就是一个丰富的写作资源库,有着经典的故事,鲜活的人物,还有大量的诗文和富有哲理的文章,涵盖了人与自然、社会、自我三个最主要的写作母题。相关的作者、写作背景、课文后的小资料等都是写作的素材。因此需要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积累素材,既要铺开一定的“面”,广为收集素材,也进行定向积累,将素材进行归类。不能只占有素材,更要使用素材,比如可以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批注、评点,帮助学生熟悉文本,调遣素材为己所用。

3)提升写作立意

阅读对写作的促进,不能只停留在“术”的层面,更需要上升到“道”的高度。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细致敏锐地观察生活,怎样透过表面深入本质进行思考,怎样以饱满的激情感悟人生的,学习作者的思考方式和观察角度,真诚豁达的处世态度,追求真善美的执著精神。这样做才能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精神境界和人格素质,这些是创作的灵魂和根本。

必修阶段的写作学案基本体例分五部分:与阅读相结合的写作教学目标;立足于阅读资源的微作文;整篇作文的作前指导;写作过程;讲评与修改。

2.选修阶段的学案实践研究

1)对选修阶段的学习内容进行分析

选修占0.75学年,共学习 3-4门选修课程,所有选修教材都没有作文训练的要求,那么这一阶段如何进行写作训练?现实教学中关于选阶段的作文教学是不容乐观的,多数学校并无写作计划,随意性比较大,也有的学校提前按照高考要求进行训练。我们认为可以充分利用选修教材的资源,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曾指出“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实行读写结合,让文本充分发挥提高思想、增长知识、丰富语言的作用。读写结合的出发点是以读促写和以写促读。以读促写,即通过阅读来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拓展写作内容、提升写作高度;以写促读,即以写作促进学生理性分析作品,加深对作品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以《史记选读》为例,《史记》是杰出人物的杰出作品,作者拥有大胸襟大情怀,学生阅读之后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都有所深化,从而深受启发,胸怀激荡。可以在《史记选读》教学中,以写作学案的方式促进学生读写结合,这样既能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悟”,又能在形成一定积累之后启发学生“用”,将阅读的独特体验自由地表达出来。从而使阅读、思维、写作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把评论式的读书笔记作为《史记选读》阶段的作文训练重点,具体训练目标和方式如下表。

教学内容

写作目标

写作形式

1、高祖本纪  4课时

2、项羽本纪  3课时

 

言之有我——观点鲜明,大胆表达

 

作文训练一

评点、补写或续写

1、淮阴侯列传  3课时

2、李将军列传  3课时

 

言之有据——观点鲜明,论据充分

作文训练二

读史札记

1、管仲列传  2课时

2、屈原列传  2.5课时

3、魏公子列传  2.5课时

 

言之有理——理性客观,论证严密

 

作文训练三

读史心得

《史记选读》课程评价  

2课时

独立表达你的观点

研究性论文

 

(2)制定了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基于全流程指导写作学案编写的板块构成

学案形式为“读写一体化”的写作学案,以尊重文本,切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原则编写,由如下五个板块构成:

读写结合点 : 因文制宜,选定读与写结合点。如,可以是针对课文中富有情采的语段进行点评,与课文中的人物进行精神对话或者补写课文空白等片段写作,也可以是通过深入研读文本,对其内容和手法有所感悟和借鉴而进行整篇写作。

写作引导: 该板块主要针对审题拟题、选择最佳角度及评判标准进行引导。教师的指导体现在“三个引导”上: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从深刻的再认识中去发掘文中可供立意的有价值的内蕴;通过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文化动态及自我认识,以便于联系社会人生;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这些都需要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主动性。

写作过程 :学生课下搜集资料进行拓展阅读,对所涉及的文本和人物有深入了解后,结合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和生活的体会,进行整篇写作。力求有深意,有新意。

评价反馈:   通过教师评改、同学互评、自我评价等评价方式后,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小结,认清文章在思想认识、结构思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寻找升格点。

写作修改: 要求学生根据评改意见进行片段或者整篇的升格训练,力求每篇习作都有所收获,在写作认识和写作能力上有真正提升。

3)对选修教材中编写使用写作学案的反思

本课题组老师对写作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对在选修教材中编写使用写作学案,有如下几点教学反思。

一是写作学案使阅读有了目的,使写作有了起点。在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模式中,为了写好自己的作文,学生会更主动学习课文的情采和写作技巧,更主动的领会和评判课文的思想感情,使阅读更有目的性,也更有成效;学生写作时最苦恼的事是不知道写什么和知道写什么但却不知如何表达,而读写结合提供给学生借鉴和评判的对象、议论与抒怀的起点,给了教与学一个有力的抓手,可有助于解决学生的这两个写作难题。

二是这种写作教学方式引领学生破解了权威、亲近了经典。当教材中的经典篇章成为学生借鉴与评判的对象时,它们不容质疑的外在权威性消失了,它们不再是学生只能仰视的巨人,而是可以对话的朋友;当学生运用课文的写作方法、思维角度进行写作的时候,当文学人物进入到学生的议论视野与情感领域的时候,课文就不会僵硬在历史的纸张上,而是活在学生心中。

三是使学生在与经典、与老师、与同学不同角度的对话中构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和写作世界。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与文本展开对话……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学生的写作过程是一个努力表达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探索性、反思性,是一个梳理建构自己的精神世界的过程。而教材中的经典著作作为参照与资源参与这个过程,则有利于使学生建构出一个更丰富、更健康的精神世界。同时,一篇作文要接受老师和同学的多重评议,并经过自己的认真反思之后进行修改,在这种多元对话中,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技巧自然会得以提升,从而有利于逐步构建其精神世界和写作世界。

3.高三阶段的写作学案研究

1)制定了高三阶段写作学案的目标与内容结构

首先我们明确了高三写作训练的总目标:了解记叙文和议论文的文体特点,以高考二类卷的标准为训练目标,写出规范或有个性的记叙文和议论文。

然后,系统规划了每一轮的训练重点(见下表),且针对复习内容编制了全套的引导学案和反馈评价学案,充分体现“生本位”理念,既有写作前的指导,又有写作后的讲评学案,关注了写作的全过程。

复习阶段

写作复习内容

 

 

 

一轮复习

品高考作文,明评分标准

材料作文的审题

记叙文的选材

记叙文的描写

议论文的审题和立意

议论文的层次和结构

议论文的论据的使用

二轮复习

段落训练

三轮复习

提纲训练和审题强化训练

 

2)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高三写作学案研究的反思

本课题组老师在高三作文教学中,对写作学案的编写和使用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经过两年的探索实践,我们对在选修教材中编写使用写作学案,有如下几点教学反思。

一是写作学案使高三作文教学有了更直观的针对性。在众多的高三作文教学模式中,学生常常陷入迷惑之中,为了写好作文,学生投入时间多,投入精力大,写了很多的作文,但是比照作文不多,指点不到位,学生会发现自己的作文仍然水平不高。有了阶段性考试的范文作为抓手,起点高、标杆高,学生有了更直观的参照和针对性,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有较大的改观。

二是写作学案使学生更易于掌握写作技巧,更快地提升作文的层次。一般学生不容易发现自己作文的不足,却善于发现范文和其他同学作文的不足,因此发动小组优势,让同学们互相指出不足,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也就加强了。在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对话、碰撞、沟通之中,学生对作文的认识会不断提升;审题立意、写作思路、写作技巧、作文素材、语言表达无一不是学生精神世界和生活素养的反映。这时学生就会佩服那些写作功底扎实、写作思维丰富的同学,学生的作文层次就会有效提高。

三是写作学案拉动了一批写作一般、水平不高的同学,焕发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写作本来是个很自我的个人行为,但是高考作文则是一个自成话语系统写作要求的作文,学生的写作通过反复锤炼,作文水平迅速提升,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那么同学们的热情自然就会高扬,尤其是通过仿写之后迅速得到认可,学生的激情自然高涨。热情是写作的生命,学生作文也是大写作的一部分,也需要热情来精心呵护和浇灌。

 

(四)进行了体现生本位的讲评学案实施策略的优化研究

现代写作心理学,把作者在写作中的心理活动分为表层系统、里层系统、表象系统、反思系统。其中的反思系统,是作者在文章完成后,思考文章的得失、成败,寻找规律的心理过程,它在写作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我们认为作文评讲学案就是一个能把学生反思系统纳入整个写作活动之中的很好载体和平台,但前提是要以学生为核心,以学情为起点,关注写作的全过程。

1.优化板块设计,把反思纳入写作活动之中

我们对现有作文学案了进行改造,优化了四个板块:反思审题、借鉴方法、评析样文、升格作文。

“反思审题”板块:重点引导学生反思审题的过程,自我总结审题成功或偏差的原因,建构正确的审题方法。“借鉴方法”板块:围绕训练的目标把写作知识“镶嵌”在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做中学,由感性到理性,寻找自己能驾驭的写作方法。“评析样文”板块:分析评点不同类别的作文,旨在找到最近发展区,明确努力方向,借鉴“他山之石”,形成自己的写作策略。“升格作文”板块:迁移运用在评讲中建构的知识,有针对性地修改作文,在实践中切实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板块的设置也不是绝对的,可根据实际需要或添或减,一切以让学生反思得失成败、建构知识、提升写作能力为目的。

2.优化知识教学,以学案为载体,让学生在活动中构建知识

(1)还原审题立意的思维过程

如,对一则叙事性的材料可以组成审题三问:①主要事件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②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有哪些?侧重叙述的对象是谁?③找出材料中的若干带有结论性的句子,分析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并分别用一句话概括。

三个问题还原了分析材料的思维过程,提醒学生要抓住材料的核心事件、主要对象和关键句子来分析,有利于学生对照自己的审题过程,诊断问题,判断到底是哪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这种融审题的方法于问题的设计中的做法,也便于学生总结出叙事类材料审题的一般路径和方法,由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水到渠成得出的结论。

(2)在微格训练中生成建构写作技巧

每次训练都会有个基本目标,训练中也会出现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反思的基础上,抓住核心问题进行微格训练,变教师直接反馈评价结果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变教师简单灌输写作知识为学生在活动中自觉生成建构写作知识的过程。比如,联通读写,积累知识;剖析个例,训练技能;比较辨析,迁移技能等等。“研究支持具体活动的相关知识至关重要,最合适的知识是与具体目标匹配的微型化知识。正如从没有完美的路线图,只有执行具体任务的有用路线图一样,在写作教学中,也没有完美的知识结构,只有对具体任务和问题有作用的知识内容”,而从微格训练中获得的正是这样的真正有用的解决问题的知识。

(3)在评价中建构写作的策略性知识

即要求学生评析例文,用“写”的方式深度评析文章。参考吸收他人的做法,关键要把“他山之石”转化为自己的认知,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局部透视,都不能停留于孤立的简单的技法操作层面,更要关注“门道”,超越经验层面理解这样做的深层原因。所以,这一环节,既要指导学生入乎其内,又要引导学生出乎其外,超越经验层面,重构写作知识体系,同时逆向而行,返回自身,形成写作的策略性知识。

(4)在修改中建构写作的实践性知识

写作,作为一种实践性活动,关键在“做”而非“知”,学案不仅要引导学生反思作文的过程,也要以此指导学生把反思的结果用文本再现出来,为自己的作文升格,完成理念到行为的迁移,让每一篇作文成为自己进步的阶梯。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把直线式的“写作——讲评”的过程,变为“写作——讲评——升格”循环式的训练过程,在多次循环式的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在写作教学中具有原点意义,写作评讲学案,即应立足于学生,促使学生反思,把后作文阶段纳入整个写作活动之中,真正关注写作主体的经验和认知,写作评讲,才不是基于“对于学习的评价”的一次训练的结束,而成为满足学生优化学习需要的“为了学习的评价”的平台。

 

三、课题的成果与成效

1.丰富了教师对高中阶段的作文学案教学的认识

四年来的学习和实践,课题组成员对高中阶段的作文学案教学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对课题相关的一些问题也有了更深入的更理性的理解。

1)“生本位”并不排除“文章学”知识

“生本位”,是相对“文本位”提出来的,它的出发点是为了凸显“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它的逻辑起点是“以学定教” , 它的逻辑终点是“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学”来设计作文学案。学什么?当然是写文章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即文章学方面的知识,只是这些知识不是在学案上静态地呈现或胶柱鼓瑟地教条地向学生灌输,而是由老师指导学生通过反思、阅读、实践等活动自己去构建。

2)“生本位”,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

学案教学可以实现“教学做合一”的理想目标。陶行知有一个设想:“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在“学案”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探索、合作探索、相互交流。教师依据“学案”来教,学生依据“学案”来学;学生先学教师再教,学生边学教师边教,“教学做”在“学案”教学中实现了合一。

3)作文学案教学,不能解决作文的一切问题

学案本来就是一种学习活动方案,应客观地认识其作用。以作文学案为载体,无论是以读促写,还是学生通过反思在活动中构建写作经验和策略,目的都在推动学生自主构建写作技巧和策略,以提高写作水平。这种进步,应该更多的属于写作技巧、写作经验和写作策略上的,而写作水平的提升关乎多方面的因素,比如,我们课题组就认为写作技巧固然重要,但“写什么”比“怎么写”可能更重要,但写作内容的积累以及思想认识的提升,可能就不是目前的学案所能完全解决的。

2.形成了与课题高度相关的系列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注重提炼和积累研究成果,撰写并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或案例课件等。课题组成员共有四篇论文六次发表于国家级和省级学术期刊,其中石群英撰写的论文《“生本位”理念下的作文评讲学案优化研究》发表于《教育研究与评论》2015年第2期,后被国家级教育类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6期转载,张静撰写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及写作学案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 发表于《现代语文》2014年第2期,后被国家级教育类核心期刊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15年第6期转载;张静撰写的《<史记>选读写作学案编写使用的案例研究》发表于《语文天地》2015年第5期;熊放放老师撰写的《论写作前指导学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2014年第2期。

3.积累了典型的在“生本位”理念指导下基于全流程指导写作学案案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题组完成了必修、选修和高三三个阶段的作文学案编写以及每个阶段的案例研究,累计了60余万字的作文学案,包括作文引导学案、作文讲评学案、读写一体化学案。尤其是选修阶段,以《史记选读》为例,创造性地完成了读写一体化学案的编写,明确了编写的原则、体例,是选修阶段的作文教学的有益尝试。作文学案在实践层面也推动了学生大面积的写作水平的提高。

近几年来,本校的语文高考成绩稳中有升,在高层次的作文竞赛中也屡获大奖,虽然没有确凿的数据证明这些成绩与作文学案有着直接的关系,但课题组涉及三个学段的作文学案研究,使得原先零星、没有体系的学案编写制度化、系统化,改变了选修阶段无序的写作状况,读写一体化的生成性的作文学案,为同行提供了选修阶段作文训练可供借鉴的经验,写作活动再也不是难以积累的“一次性消费”,写作学案作为作文教学的辅助性手段,为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益和大面积推动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应该说功不可没。

4.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研究能力的提升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积极组织动员语文组教师以公开课的形式对写作学案的编写和使用进行个案研究。除了校级的多节公开课之外,还有区级、市级的多节作文公开课。如:2012531日,张静老师开设了市公开课“写作的智慧”;2013125日,李建伟老师开设了“新材料作文的审题和立意”一课;2013425日和 20131024日,从琳老师开设了区公开课“作文升格训练”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20131226日,从琳老师在开设市公开课“议论文的升格写作”。这些公开课,均以作文学案为平台,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以课例为载体,不仅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多地关注教学行为的连环跟进。课题组成员在观摩公开课后围绕学案的编写原则、使用过程、使用功能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及时反馈,对后一阶段的研究总结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有益的借鉴。

5.课题研究成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在全市的范围内也有一定的影响,为了推广作文学案的运用,2015125日,郑丽芬老师面向全市开设公开课“《红楼梦》读书笔记的讲评”,用讲评学案引导学生反思写作过程,进而修改作文,为自己的作文升格;石群英老师开设市级讲座“优化写作学案的思考”等,推广通过优化写作学案来优化知识教学的经验,都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

6.课题的反思

本课题虽已基本完成了研究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作了一定范围的推广。但还存在一些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如:必修阶段作文训练目标如何进一步细化;面对尖子生可能吃不饱的状况,写作学案如何兼顾到各类学生的需求;学案板块虽然进行了优化,如何不陷入新的程式之中;《史记选读》的作文训练摸索出了基本方向和实践途径,如何迁移到其它选修模块,并切合选修课程的特质等等,还需我们进一步反思,以深化课题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祥林,林更茂. 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人才[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2)76.

[2]冯敏,徐剑. 创新教育与以学生为本[J].教育探索,2002(7)12.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70188.

[4]邵晓枫.“ 以学生为本” 教育理念内涵的解读. [J] 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3

[5]步进.学案教学的价值诉求——对中小学学案教学实践的内容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

[6]覃可霖.论写作思维与心理学的关系——写作思维理论研究系列之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

[7]邓彤.写作教学:起点在哪里.语文学习,20143

[8]魏本亚.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的教育学阐释. [J] .课程·教材·教法;2011( 2)

[9]魏本亚.《语文学案教学实验:特征、价值与反思. [J] .中国教育学刊;2011(3)

[10]魏本亚.《语文“学案”教学实验批判的再反思》. [J] .语文学习2014(4)

[11] [ 日〕佐藤学: 21 世纪学校改革的方向. [J];人民教育2014 (l)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S]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 聚焦统整教学 助力思维生长

    聚焦统整教学 助力思维生长----南京市初中物理卢义刚名师工作室活动报道 3月28日,四季初始,繁华斗艳。南京市初中物理卢义刚名师工作室新学期第一次活动暨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重点规划课题《指向思维生长的初中物理统整性教学的行动研究》推进活动在六合区新篁学校…

    2024/4/12 13:54:55
  • “走出去,请进来” 与孔起英教授共研“幼儿园艺术领域中的评价”

    风传花信,雨濯春尘。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三月,黄菲名师工作室的伙伴们相约赴一场关于“美”的约会。3月25日,黄菲名师工作室参加了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幼儿园综合课程”项目推广活动,本次课程推广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孔起英教授为我们带…

    2024/3/27 23:21:54
  • ​课题项目研究推进系列活动目录

    课题项目研究推进系列活动目录&emsp;&emsp;1.2023年12月12日,邀请市专家开展课题研讨活动(江北新区教育发展中心主办,出席专家:倪军)&emsp;&emsp;2.2023年11月20日至21日,联合苏州市高新区金鹏名师工作室成员开展“课题进课堂”专题研讨活动。(苏州市高…

    2023/12/18 15:17:55
  • 课题研究促活力,专家指导明方向

    11月16日下午,“王海燕名师工作室”在石埠桥小学举行了课题研究专题培训会。南京市教科所刘大伟所长、南京威雅学校田宁校长、栖霞区教育局四级调研员宋福云等领导莅临指导。栖霞中心小学王海燕书记,“王海燕工作室”成员及栖霞中心小学部分骨干教师参加了培训活动。工作室骨…

    2023/11/22 20:06:18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