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一起

2018/6/5 12:53:17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团队成长     发布人:吴勇



我们在一起

——“童化作文”核心团队的培育

吴 勇

2008年9月,“童化作文工作室”开始挂牌,“童化作文”的集积号就此吹响了。“童化作文”研究便从“我”变成了“我们”,从一所学校到一个区县,从一个区县到一个大市,团队在不断壮大,成员在不断调整;从苏中海门到苏南无锡,再到如今的省城南京,区域在不断推进,研究在不断深入。但念念不忘的是“我们”的初心,与日俱增的是“我们”的雄心,矢志不渝的是“我们”的恒心。


这是一个 “生命的林子”

对于教育行政部门而言,建立名师工作室,是机制使然;对于工作室而言,要让每个成员都能得到最适宜的发展,则需要生态营造。“借助项目,搭建平台,展示自我”这就是“童化作文工作室”最大的“生态”。

 项目引动。“童化作文”探索长达15年之久,而推动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不是频繁的理念更迭,而是持续不断的项目课程的引领。节日写作课程、绘本写作课程、故事性写作课程、功能性写作课程、精准性写作课程、教材类写作课程、写作训练课程……每一项课程至少持续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所有的专业阅读,所有的研讨活动,所有的论文写作,都围绕项目进行。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新的项目诞生,不是通过拍头脑,而是基于上一个项目研究中无法突破的难题,生成下一个项目的源头和起点。因此,这些项目源自真实的教学问题,这些项目之间天生就具有必然的逻辑关联。这些课程项目实践让“童化作文”研究逐步走向深入,但是也让大家感觉到,越往前走,小学写作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越多,我们才刚刚跨进门槛,可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需要大家每天都有新的课程开发,每年都有新的征程探索。

活动推动。尽管工作室伙伴的专业成长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常态,但是更要让专业成长赋予神圣的仪式感,这就需要搭建持久的展示舞台。自2010年开始,以工作室为基础,主动对接教科研部门,争取教育媒体支持,建立了“儿童写作教学论坛”,每年都要举行大型写作教学研讨活动。在这十来年当中,工作室组织的大大小小的论坛活动有数十场。每次活动主要分为这样几个栏目:名家开讲、课堂观摩、沙龙对话。国内著名语文教学专家潘新和、杨再隋、吴忠豪、叶黎明等教授在论坛开讲,分享国内外写作教学的最新理论动态;工作室成员与一线名师同课异构,展示所长,发现所短,蓄积成长动力。每一次论坛都有鲜明的主题,指向小学写作教学盲点、热点、难点;每一次论坛都有名师参与,领略名家课堂风采,纵览写作教学的多维视角;每一次论坛都有成果发表,借助国内有影响的教育刊物,将本次论坛中的重要观点、精彩的教学设计以及专家评课逐一呈现,放大活动效应。十多年里,《江苏教育》《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江苏教育研究》等刊物,近十次为“儿童写作论坛”做长篇的专题的深度报道。

分享促动。与此同时,工作室成员还多次走出去,与国内一流的写作教学名师工作室进行联袂互动,先后与苏州的管建刚名师工作室、福州的何捷名师工作室、重庆的李斌名师工作室、常州的朱燕芬名师工作室、镇江的孟纪军名师工作室、盐城的徐新铭名师工作室合作,研讨各种文体类型的写作教学样式,给工作室成员开拓更大更多的展示平台与机会,知己之时更懂得知彼。这十年中,以工作室为主体,我们在全国多个省份建立研究基地,多次带领工作室成员远赴广东佛山、河南濮阳、河北承德、山东平度进行送教活动,每到之处,工作室成员或教学示范,或课堂评点,或专题讲座,传播“童化作文”教学理念,践行“童化作文”教学范式,从而拉动一个地区的多所学校的习作教学改革。每一次送教之行,就是一次专业成长之旅。

项目引动,活动推动,分享促动,“童化作文工作室”成为一座“生命的林子”,我们每个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瞄准目标,不枝不蔓;向着理想,竞相生长。当初的树苗已经长成一颗颗拥有参天梦想的大树,曾经低矮的灌木丛已经成长为一片葱葱郁郁的树林。十年来,这里走出了数十位大市级学科带头人和多名特级教师培养对象,他们已经成为该地区响当当的习作教学领军人物。

这是一个“勇者俱乐部”

一个优秀的团队,每个成员运行轨迹不是整齐划一的“向心绕行”,而应当是适合自身的“各美其美”。在“童化作文工作室”中,我从不用自己的主张代替徒弟的想法,从不用自己的建议压制弟子的意见,从不以自己的认定取代弟子们的选择。在这个团队里,没有正确的选择,只有选择正确的;没有统一而权威的声音,只有新颖而适当的方案;没有规定和限制的疆域,只有卓尔不群的另辟蹊径。这时的“我们”,其实就是一群目标专一、个性鲜明、勇于创新的“我”汇聚而成的。

发现“自我”。我以为,作为工作室的成员,心中要有“大我”——对本工作室的研究理念和操作路径能耳熟能详,了然于胸,对工作室下达的研究任务积极响应,勤奋探索;但更要有“小我”——对自身的专业结构特征能真正反省和切实把握,任何一项教学与研究工作,都能用自身最擅长的能力素养来进行攻坚克难。没有优秀的“小我”,根本就没有卓越的“大我”。所以,作为“童化作文工作室”的主持人,要帮助每个成员敏锐地发现“自我”,在团队发展过程中,扬长避短,人尽其才,确保每个成员都能避免“短板”,精准地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最长板”,始终行走在所在领域的最前沿。值得骄傲的是,这十年来,“童化作文工作室”的成员历经数轮,但是他们没有走向“同质化”,真正做到“各美其美”,当他们走出工作室时,都清晰找到属于自己、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成长切口,驶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并以此为突破口,在所在的区域成立自己的名师工作室。

打造“优我”。在项目课程开发与实践过程中,我力求从工作室成员自身特点出发,对项目进行个性化分解,让每个成员都能在项目中找到适合自己研究的那一板块。张永杰老师热爱儿童文学,在低中年级的绘本阅读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于是他将专业成长点定在“中年级绘本阅读与创意写作课程的开发”上,短短几年,他的习作课在省市比赛中获得一等奖,成长为南通市学科带头人;倪潜梅老师热衷低年级写话教学,于是她沉浸于“儿童写话微课程开发”,几年后出版了专著《童年写童“话”——儿童写话微课程》,进入江苏省校本课程精品系列,她本人成为特级教师培养对象;李燕老师对“公民教育”兴趣浓厚,于是她将专业发展点定在“小公民写作”上,成为小学公民写作教学第一人,她开发的习作课《留给母校的礼物》,获得中国写作学会主办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写作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受到全国小语会前理事长崔峦先生的高度赞赏。汪璐璐老师将研究点与学校特色项目“休闲教育”融会贯通,进行了“休闲写作课程”开发研究,为全校习作教学改革找到了良好的突破口。不难发现,优秀教师在走向“优秀”的进程中,是因为他们有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有属于自己的课程开发。“童化作文工作室”在这十年的成长之路中,始终秉持“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念,引导每个成员打造适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和课程,用课题引领自己,用课程优秀自己。

获得“超我”。“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团队发展中,我们既要发掘每个成员的长处,更要竭力改造他们的短处。因为这些短处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一个人潜意识的习惯,渐渐的,短处就会遮住长处,成为这个人专业成长的“瓶颈”,直接阻碍他的发展进程。因此,“童化作文工作室”以活动为契机,引导每个教师勇于向短处挑战,勇于超越自己。朱卉老师教学设计能力强,课感好,可是一到写文章便词不达意,口语较多,逻辑性不强。于是我给她制定阅读计划,每星期要到学校阅览室读一篇理论文章,并对自己读过文章做要点摘录;每学期至少读一部语文教育专著,要求做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与此同时,还要求每学期至少提交两篇3000字以上论文,对提交的每一篇论文,都手把手进行修改,让她真切地感受到书面表达的特点,思维推进的逻辑,观点表达的策略,阐释案例的路径。慢慢的,她的专业写作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短短两年,在《语文教学通讯》《江苏教育》等杂志发表论文案例四篇,她深刻体会到教育写作技能与课堂教学技艺是一个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双翼。梅玲老师课堂表现力很强,唯一遗憾的是课堂教学评价过于单一。于是,在磨课过程中,工作室所有成员参与,进行了“课堂实态模拟”,我们将一个问题可能出现的各种答案进行预设,并围绕着学生可能出现的诸种回答,进行针对性评价语设计,几个回合,梅玲老师的课堂应对能力、教学机智大有长进。几次教学观摩课的磨砺,她在课堂上已经做到随机应变,甚至应付自如。2016年4月,她在南京市、江苏省举行的习作教学优课评比中,都获得奖一等奖。这些鲜活的案例不断在工作室中日常生活中演绎,不断改善着所有成员的专业技能结构,不断地引领大家延长自身专业“短板”,不断跨越自己专业技能发展极限,不断为自己的未来专业发展创造新的高度。

“童化作文工作室”是一个勇敢者的俱乐部——这里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里没有完美,只有完善;这里没有个别,只有个性。十年里的光阴,“童化作文”没有在时间的流逝中淡忘,而是每个成员将都努力地擦拭它,雕琢它,让它日趋光亮,日臻美丽。

这是一个“英雄联盟”

因为我的工作调动,“童化作文工作室”在这10年里,跨越3个地区,可喜的是,没有因为我的离开,研究工作便随之终结;没有因为我的离开,工作室成员便自然解散。其实“我们”一直在这里,从来就没有分开。这十年,“童化作文工作室”就像一粒生命力极强的种子,扎在哪里,哪里就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南通海门“童化作文”研究深耕不辍。工作成员在倪潜梅的引领下成立新的工作室,仍然执着地坚守着“童化作文”的研究,在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交际语境”理念下儿童“写作生活”构建的研究》引领下,致力儿童“真实写作”研究,其成果《守望语境,守望儿童真实写作的麦田》发表在《江苏教育研究》上,随之被人大复印资料《小学语文教与学》转载。这几年中,他们紧紧跟随“童化作文”的研究脚步,不断参与“童化作文工作室”举办的研讨活动,2016年,他们举行了“精准习作知识”的专题沙龙研讨,其成果《解析习作“精准知识”教学的肯綮——听吴勇习作指导课〈学写新闻报道〉沙龙纪实》还发表在2016年第3期《语文教学通讯》上。

无锡新区“童化作文”探索薪火相传。2015年9月之后,随着我的工作调动,工作室没有明确的人员接手,但是研究没有就此终止,在李燕、杨诺、曹英、顾莹、俞鸿英、曹丽芳等核心成员的坚持下,“童化作文”研究的火苗依然蔓延。李燕老师沿着“功能性写作”,开创了“小公民写作”,并进行了“小公民写作课程的开发”,新区南星苑小学将“童化作文”理念与“童诗写作”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儿童诗写作课程开发”;在“童化作文”研究团队的支持下,新区硕放实验小学华晨曦老师执教习作课《学写对话》获得无锡市习作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在新区语文教研员顾春雨的组织下,对“童化作文”课例《我身边的小能人》举行了专题研讨,其成果《让习作指导化无形为有形——吴勇执教的习作课〈我身边的小能人〉评课沙龙纪实》发表在2017年第7期的《小学语文教学》上。

南京江宁“童化作文”发展生生不息。在江宁这块教育沃土之上,在市区两级教研部门的支持下,以南京市上元小学为研究基地,影响全区,辐射全市。三年来,我们提出了“精准性习作教学”,在此基础上,又大力倡导“基于核心素养的写作训练学”;先后承办了“南京市习作教学研讨活动”“江宁区习作教学研讨活动”,成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重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写作贯通研究”基地学校,多次承办南京市教研室主办的课题研讨活动;还成为南京晓庄学院小学语文“国培”项目“习作教学”板块培训的基地学校。这三年,“童化作文”研究团队在多次研讨观摩活动历练下,走出青涩,走向成熟,他们先后在省、市、区习作教学评比获得一等奖,在江宁区小学语文优课评比中,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出版专著三部,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案例50余篇。2017年12月,“童化作文工作室”被南京市教育局确认为“南京市名师工作室”。

十年来,在南通海门,在无锡新区,在南京江宁,所到之处,“童化作文”的研究从未间断;彼此之间,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真实并且扎实的研究联盟。在这个联盟中,没有功利,只有事业;没有约束,只有动力。应该说,每个人都是真心英雄,才让“童化作文工作室”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英雄联盟”。

 

(作者单位:南京市上元小学)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 “走出去,请进来” —与孔起英教授共研“幼儿园艺术领域中的评价”

    风传花信,雨濯春尘。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三月,黄菲名师工作室的伙伴们相约赴一场关于“美”的约会。3月25日,黄菲名师工作室参加了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幼儿园综合课程”项目推广活动,本次课程推广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孔起英教授为我们带…

    2024/3/27 23:32:40
  • 教育随笔|用温暖的作业守护孩子们幸福的童年

    编者按《教育随笔》是我们公众号新开的栏目。“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自成立以来,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关注和积极互动,陆续有各地的老师向我们投稿。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也真诚希望这里能成为老师们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遇见最美…

    2023/12/18 9:55:35
  • 教育随笔|说课的艺术 ——出发后的再思考

    编者按《教育随笔》是我们公众号新开的栏目。“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自成立以来,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关注和积极互动,陆续有各地的老师向我们投稿。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也真诚希望这里能成为老师们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遇见最美…

    2023/12/14 11:05:18
  • 教育随笔|请把“课间10分钟”给学生

    编者按《教育随笔》是我们公众号新开的栏目。“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自成立以来,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关注和积极互动,陆续有各地的老师向我们投稿。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也真诚希望这里能成为老师们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遇见最美…

    2023/12/8 11:25:08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