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语”为“羽”,助力学生破茧成蝶 ——基于幼小衔接的“三目标四环节”教学模式探索思考

2023/5/25 22:22:16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教学课堂     发布人:倪鸣

“语”为“羽”,助力学生破茧成蝶

                ——基于幼小衔接的“三目标四环节”教学模式探索思考

 

针对小学做好入学适应教育,《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从教育观念到课程实施,对小学提出了系统性的改革要求,着力改变过去让学生适应学校的传统做法,强调为儿童入学适应准备好学校。然而在现实中,幼小衔接存在很多误区与困境,引发一系列不良的连锁反应。

一、幼小衔接的现实与困境

大部分幼儿提前学习小学内容导致的非零起点小学教育和部分家长过度重视知识准备而忽略入学综合能力的准备。从而让学习适应成为主角,而身心适应、生活适应、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欠缺较多。

    要科学幼小衔接,需要老师、家长、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这是个系统问题。今天我想主要以语文学习中“识字与写字”为切口,着重谈谈基于识字与写字教学怎样科学幼小衔接。因为幼与小相比,更注重口头语言的学习,小与幼相比,更注重书面语言的学习。而书面语言学习的关键是汉字学习的突破。因此低年段识字与写字是重头戏,识字与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针对识字与写字这一教学内容而言,现实中也存在一些困境:双减背景下要求减负增效,低年段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但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总识字量为3000个左右,一二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识字写字量较大,要求也较高。所以实际教学中,老师容易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1.教学方式单调机械,忽视兴趣;

    尽管这些年在徐艳等老师的引领下,老师们已经展开对汉字文化的研究。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存在机械抄写、记忆,忽略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现象。

2.教学内容安排太满,重点不明;

统编版教材每篇课文都有近十个一类生字,十多个二类生字。很多老师处理生字的时候会出现平均用力的现象,不能依据文本主旨精选精讲生字。

3.教学评价偏离目标,难度偏大。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一部分老师为了考查学生二类生字的掌握情况,有的甚至要求学生二类生字也要会写。这些现象与幼小衔接的理念是相悖的。

因此今天我讲座的题目是《化“语”为“羽”,助力学生破茧成蝶》,羽,羽毛,羽翼,其轻盈曼妙,百鸟无羽翼不能腾飞。语文也是如此,它应该轻盈曼妙一些,尤其对于一年级的孩子而言,语文应该以轻松轻盈的形象与他们相遇,让他们心生欢喜。文化自信的前提是热爱。语文是工具性学习,它为其他学科奠定基础。羽又可以拆成两个习字,寓意幼小衔接重习练少说教。因为幼小衔接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因此实践是必不可少的。

二、识字写字的规律与方法

科学幼小衔接首先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7岁左右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皮亚杰所说的前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儿童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有生命;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具备抽象的运算思维;充满好奇心等。因此教师要尊重和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理解和遵循儿童的学习方式和认知特点。

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讲,科学幼小衔接还要遵循汉字学习的规律。汉字凝聚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精华,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载体。汉字传承着文化,承载着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汉字是汉语教学中最具特色的一部分,也是汉语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一年级教材对于识字写字的安排,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识字写字能力和技术的掌握,分别遵循着不同的认知规律。识字的难度与笔画的多少基本无关,有时甚至由于笔画较多的汉字可以提供更多的信息,从而使其更易识记;而写字则与之高度相关。“多认少写”可以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提前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

教材中的识字课文大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韵文编排而成,文辞优美,韵律和谐,朗朗上口。主要是遵循以下识字规律来编排:字理识字、归类识字、字族文识字蒙学识字。从以上列举来看,教材充分遵循汉字学习的规律编排,本身就为学生搭建了很多学习支架。因此要想科学幼小衔接,首先就要研究教材。

三、科学衔接的原则与策略

(一)精研教材,提高教材理解的准度

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逻辑,明晰教材编写意图,提高教材理解准度是教师终生的必修课,也是科学幼小衔接的前提和关键所在。以前都说语文是“模模糊糊一大片”,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教什么”的认识上出现了问题。“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一瓢如何去取?非得整体研究教材不可。小学低年级阶段,阅读教学应重点处理好识字、朗读与写字的关系,识字单元和普通课文单元分别教什么?同样是识字单元,具体怎样识?教师必须遵循教材编写逻辑与意图。

具体到每一课,编者编写的意图何在?教材主旨是什么?如何依据主旨去确立教学内容等等,这些问题是备课中永恒的话题。前段时间听徐艳老师指导了二年级下册《青蛙卖泥塘》的教学,受益匪浅,在这里分享给大家,也作为我所说精研教材,提高教材理解准度的一个例证。在试教中,两位教者结合青蛙卖泥塘的故事线索以及书后选做题:青蛙最后吆喝了些什么?如果向同学推荐一样东西,如一本书、一种文具,你会说些什么?将教学重点放在了青蛙的吆喝上。徐老师在点评中指出这篇课文的主旨是“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上,要结合主旨来选择教什么,具体可衍生以下几个问题:①青蛙为什么要卖泥塘,教“烂”字。②哪些小动物来看过泥塘,为什么没买?教“缺”字。③青蛙听了他们的话,都做了什么?点出草籽的“籽”字,比米粒还要小的草籽,散在各处,采集不容易。无痕渗透劳动的艰辛和不容易。④最后青蛙为什么不卖泥塘,引导学生聚焦劳动有关的词语,感受劳动的辛劳和带来的美好,以关键汉字为线索,形成知识、能力方法与主旨的有机整合,而不是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所有字。由此可见,有准度才能让孩子少走弯路。

(二)守正目标,放缓教材使用的坡度

以上所谈为“教什么”的准确把握,而守正目标则是“教到什么程度”的探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倡导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教师务必首先确立目标意识,依据课标、教材及学情等确立有理论依据的可操作可测评目标。这里的目标确立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准确,二是具体可测。当然情感类的目标有时并不完全可测另当别论。

我们借助今天几节课的教学来看目标如何定位,教学中又如何守正目标、依标教学。

1.从教师视角转换为学生视角。

今天三节课无论是识字写字目标、阅读目标还是字词句运用目标,都是以第一人称学生视角来描述的。“喜欢……”“学习……”“感受……”,谁喜欢?谁学习,谁感受?无疑是我们的学生。这是一种教师视角向学生视角的转换。也是学生为主体,学为中心的体现。学生视角的确立引导着我们去进一步思考怎样学生才会喜欢?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怎样引导学生感受?也意味着我们必须去研究儿童,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研究儿童的学习,遵循他们学习语言的规律。比如儿童要掌握书面语言,必须会读和写,书面语言的掌握和内部言语的发展是密切联系的。儿童掌握阅读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文字必须是自己所理解的,其次,内容符合自己的知识经验,最后,阅读理解的能力发展还与元认知能力有关。

三位老师充分把握儿童的语言学习特点,用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给了我们很好的教学提示,也契合了课标中所说: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动画演示、做做动作、情境朗读、表演等等都是这个年龄段儿童喜欢的直观形象的学习模式,在激发兴趣的同时也辅助了学生对字词的理解。

其次几位老师都注重将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认知经验有效联结。二十世纪初,杜威超越了西方长期以来给予还是建构的对立课程观,超越的关键就是两个字“经验”。《小猴子下山》的教学中丁书记在教学“猴”字时,巧妙结合小朋友的属相来教——这届小朋友多是属猴,巧妙地与中国生肖文化联结,使文化传承具体化;《小壁虎借尾巴》的教学中杨老师教“摇”字时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所见的小鱼摇尾巴,并做动作体会“摇”是个动作。巧妙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成学生对生字音、形、义的统整理解。

2.从教给学生转换为组织实践。

自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实践性”一直被认为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022年版新课标也开宗明义地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与时俱进,关注核心素养观照下的系统性育人,努力实现由教给学生转向组织学生学会,因为知识可以教会,能力和素养是教不会的,唯有引导学生在做中学,锤炼能力,发展素养。因此我们设定的目标中应明确组织形式、实践路径,确保组织有序,实践有效。

今天的几位教师借助形象的板贴、生动的语言、鲜活的图片为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近人物,联系课文内容及学生生活,理解内化关键字词,体会学习方法,进而丰富语言的积累,尝试语言的运用。同时几位老师都依据文本的特点,借助课文提供的支架和工具,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语言实践活动。《小猴子下山》丁校长采用借助插图读懂关键字词,把握故事内容;《小壁虎借尾巴》杨老师则借助连环画课文特点理解字词,理清故事情节。还有根据偏旁猜一猜不认识的字、听读思考、表演理解、分角色朗读、讲故事、总结记住生字的方法、给汉字分类、说话训练、闯关识字、写字练习等等,让学生在一个个兴趣盎然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与汉字亲密接触,调动多种感官认识、理解生字新词,积累语言,发展思维。

3.从关注结果转换为过程体验。

众所周知,2022年版新课标对于低年段的学段要求主要以下几个为高频词:“学习”“感受”“尝试”“喜欢”“愿意”“乐于”“兴趣”“习惯”。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们在确立低段教学目标时,要关注学生过程体验式的描述和定位。不强调“学会”,更多的要求“学习”,不强求“理解”,更多的引导“感受”,不急于“完成”,而是在反复“尝试”中逐步完成。

其实对于老师而言,目标确立、质量评价是否精准,对照课标一目了然。

对照三个学段的“识字与写字”要求,我们会发现在教学中拔高对学生的要求的现象不在少数。第一学段强调习惯,对孩子的识字要求是在喜欢和主动的愿望基础上识字。这个阶段学习独立识字,借助汉语拼音识字。初步感受汉字的文化内涵等到第二学段才提出正式要求。

对照三个学段的“梳理与探究”要求,我们会发现直至第二学段才提出“尝试发现所学汉字形、音、义和书写的特点,帮助自己识字、写字。”一年级上册教材首先呈现在孩子面前的是识字,第一印象是汉字,回归了语文传统教育。教师要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根据其编写顺序、课后习题等准确把握标准,科学幼小衔接,放缓坡度。其次要依据学生的发展规律来定位目标,对《指南》中规定的幼儿园小朋友应达到的标准要清晰知道,关注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从目标的连续性和进阶性上去设定教学目标。

(三)统整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的梯度

明晰了教到什么程度,最关键的还是怎么教的问题。新课标提出许多新概念,其中最重要、纲举目张的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怎样才能转变为一线教学具体的可操作的内容?对此,温儒敏教授认为可以用“以一带三”这四个字来概括。“一”是“语言运用”,“三”是“思维”“审美”和“文化自信”。徐艳老师谈到幼小衔接也表达了以“一”带三的观点:以一带三,整合理解核心素养内涵;整合融通语文实践活动;整合创设综合学习任务。这些提示我们应以识字和朗读语言积累为主导目标进行教学,对阅读课文的教学流程实现简化,以朗读的方式快速推进,抽出生字词重点强化,实现大容量、高速度的教学,然后以多种形式循环往复地练习和复习。

1.基于目标,整体设计实施。教学“四环节”:激趣导入、初读感知、学文识字、写字运用上应以统整的思想整体设计架构,每个环节紧紧围绕“三目标”,情境的创设、学文的任务、实践的活动都要基于目标,整体设计、联合用力,形成“总(即整体感知)—分(即突破重点难点)——总(即基于主旨理解的素养发展)”的教学格局,以统整的设计、递进的环节,多样的语境引导学生通过“见、读、认、写、记”的实践最终实现汉字“”于内心的效果。

2.基于学情,合理分配时间。时间的分配上,采取20+20或25+15,即学文识字20或25分钟,写字运用上20或15分钟。据研究,7—9岁儿童注意力的保持时间是20分钟左右。低年级的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是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上的发展,他们既保留着幼儿时期的一些心理特征,又开始了童年时期心理发展的历程。他们的机械记忆占优势,机械记忆的水平较高,他们的记忆不是全靠理解,而是靠反复背诵来实现。当然低年级儿童记忆任务在于培养意义记忆,逐渐学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而不是满足于死记硬背。这一任务是伴随着儿童思维的发展和知识的积累实现的。基于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减少分析精讲的时间,不随意延伸,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在实践中学会识字写字。

3.基于文脉,巧妙搭设支架。要根据课文的文脉,巧妙搭设支架,设计让学生拾级而上的“楼梯”。例如,《小猴子下山》中教师使用的“玉米、桃子、西瓜、小兔子板贴”,《小壁虎借尾巴》中小鱼、老牛、燕子的动物板贴就是一个支架,它们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脉络。两篇课文中的“插图”也是支架,它提示了段落内容和情境,助力学生理解生字新词,从而理解课文内容,两位老师也充分地利用了这个支架。《小猴子下山》最后复习生字时集中出现所学生字,并分类记忆,是帮助学生梳理积累汉字的又一有效支架。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坚守随文识字,坚守以读为主。搭建适宜的支架以供学生拾阶而上。

(四)多元评价,助力学习实践的效度

学生学到何种程度?是否到达设定的目标?课堂的效度需要评价的合理设计和深度参与。同时我们须得确立以终为始”的教学设计思路,即由期待达成或要求达成的结果确定起点和实施过程,制定教学方案,从而保证终极目标的有效达成。以反向推理的思路去思考选择整合哪些教学内容,采用怎样的教学、实践策略。

1.依标评价,回扣教学。无论以何种教学形式、组织样态架构语文教学,保持教学评一致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点所在。在确立目标的同时评价应同步设计,依标评价,教什么评什么,学什么评什么,如在评价学生识字写字上,要评价学过的字可以用出多少,引导学生运用语言文字把生活与情感勾勒和表达出来。怎么评,评价结果怎样运用也是需要考虑和设计的,依据评价结果回扣教学,进一步完善教学,提高课堂效度。

2.即时评价,多元维度。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即时评价是最常用也最实用的。首先要舍得夸孩子、会夸孩子。创设包容环境,调适对话场域。其次评价主体可以是老师,可以是同学、家长等等。教师的评价语是要锤炼的,须得设计,精炼精准,要尽量减少套路化的评价语,从课标的要求来看,对低段学生评价的维度包含了学生情感态度的评价、学习方式的评价、学习习惯的评价,学习成果的评价等,教师在评价维度上要以多元为原则。一旦多元,你就会发现孩子更多的优点与长处,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3.个性评价,关注个体。教师应得关注个体,每个孩子的成长轨迹和成长速度、程度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努力修炼完善自己的心智框架,即不仅仅研究教什么,怎么教,更要评价自己的教学对学生学习和成就所产生的效应。如此才能逐步促成学生成熟心智框架的形成。从现实来看,一年级学生的两级分化现象较以前严重,教师应尽量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成长。

母语习得理论告诉我们,母语习得是先天语言习得能力和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既需要语言规则的内化,又需要通过模仿和操练养成语言习惯,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经常性的大量的读、写实践活动。一年级是识字写字的启蒙阶段,我们不能急于一时,要通过反复呈现、阅读推进 、融合生活、游戏再认等方式助力学生的识字写字。老师眼光放长远一点,心态放平和一些,科学有效衔接才会真正得以实现,那将是学生之幸,也是教育之幸!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