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搭建知识结构 优化阅读教学

2021/8/31 22:31:47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团队成长     发布人:马黎

  2021年4月19日,“南京市初中英语单元视域下结构化知识的研讨”活动在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顺利开展。其中,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成员,来自南京市第五十中学的杨勇老师执教了《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 Reading 1,来自南京市金陵中学(龙湖分校)的齐玲老师执教了《英语》(译林版)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 Task。
  以下是赵哲老师在收看直播后的反思。

  2021年4月19日,借着南京市初中英语教研活动的机会,我有幸学习了来自南京市第五十中学的杨勇老师的一节阅读课,该课题为八年级下册Unit 5 Good manners Reading 1。这节课开设过公开课的老师很多,但是杨老师基于本次教研活动主题“基于单元主题意义的结构化知识的研讨”作了全新的尝试,也给学习的我打开了全新的阅读课教学视角,以下是我学习后的几点心得:

  一、体现“真”学习

  杨老师的课首先给我留下了一个“真”的印象。他并没有因为这是一节全市公开课而故意避讳一些阅读课上常规且貌似“不漂亮”的步骤。因为本节课中包含较多影响学生阅读和朗读的生词以及短语,因此杨老师在导入环节就不惜使用整块时间进行“真”词汇教学,不仅让学生通过连线方式猜测词义,还在讲授后引导学生跟读生词,做到音义结合,为后文的学习做好扎实铺垫;在阅读语篇阶段,杨老师也带领学生进行了“真”阅读,不仅在阅读每个问题时给足学生时间,还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根据录音大声朗读课文;在读后环节,学生也有了较为扎实的“真”反馈,杨老师视教材中课后练习为依托,让学生对于语篇内容进行两次充分操练,让学生真正理解语篇,为后文的迁移创新打好基础。

  二、关注语篇知识

  杨老师从课堂伊始就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体裁特征,在定位本节课为一则采访后,迅速围绕采访的语篇特点展开并组织教学,引导学生明确采访者和受访者的身份,并探寻该篇采访的主要写作目的,随后再引导学生关注语篇首尾段,总结采访稿的语言特点,即free, oral等。在读后环节也十分明显地设置了“What makes a good interview?”的环节,引导学生对于该文体进行进一步思考,为后续的迁移创新进行铺垫。这样对于语篇知识的关注有助于教师脱离碎片化的传统教学模式,帮助学生从高位俯视语篇,明晰课堂主线,提升逻辑思维,进行深度学习,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三、聚焦结构化知识

  结构化知识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有别于结构化信息,我个人理解这二者的区别在于结构化信息是教师对语篇信息的梳理和罗列,属于具体的、浅层次信息,隶属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中的学习理解类活动环节,而结构化知识则更加抽象,需要思维的深度加工,是学生可以迁移到其他情境中进行综合性运用的知识结构,隶属于英语学习活动观中的迁移创新环节。从结构化信息到结构化知识需要教师的提炼,是一个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本节课中,杨老师在板书中体现了结构化知识,他从How to greet、How to start a conversation、How to behave in public和How to behave at home四个方面首先鼓励学生寻找语篇中的信息,再提炼出适合学生使用的句型结构,同时通过分析本语篇中的语言,提取出采访类语篇的语言特色,为学生下一次阅读此类语篇进行铺垫。

  四、具备整体教学意识

  首先,杨老师的课站在单元整体教学的高度。本节课是单元重要的输入环节,但是杨老师立足于单元整体任务,在课堂读后环节设计了从学习英国礼仪到输出中国礼仪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看多模态语篇以及由口头到笔头的操练,逐渐由句到段的进行输出,这样的读写结合不仅为单元后续板块的学习奠定基础,还恰如其分地基于单元主题培养了学生的文化意识,树立了文化自信,让学生用英语说好中国故事。

  其次,杨老师的课还站在初中阶段6本教材整体教学的高度。本节课中4次基于主题整合了教材内容,首先在判断文本的阶段,当学生判断出本语篇为Interview后,杨老师巧借八年级下册Unit 1 Past and present中的采访,复习有关采访类语篇的知识;接着在How to greet的环节,杨老师联系七年级上册Unit 1 This is me的Welcome板块,复现有关打招呼的知识;随后在谈及英国人喜欢谈论的话题包括天气时,适时地提出八年级下册Unit 3 Task板块中对于英国天气的描述,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篇;最后在谈及如果结束采访时,除了本语篇的“OK”外,杨老师还勾连上八年级下册Unit 3 Reading板块的结束语,即“That’s all for...”,以此丰富了学生的结构化知识。

  同时,对于杨老师的这节好课,我还有一点疑惑,即课堂的时间以及环节是否可以进行进一步整合?我在观课时注意到,到课堂进行到十几分钟时,学生才真正进入阅读,导入环节耗费较长时间进行语篇知识的处理,且该环节与学生的互动稍显生涩,阅读热情积蓄太久后稍显冷淡,导致课后迁移创新的介绍中国礼仪环节没有当堂完成,因此我思考能否对于开头段和结尾段的语言特色分析与读后“What makes a good interview?”进行整合,让学生先理解语篇内容,在提取语篇知识,并在归纳语篇结构和语言特色后,立刻进行使用,这样也有利于前期课堂气氛的调动,更早地进行阅读环节,为后续的迁移创新活动腾出时间。

  总的来说,杨老师的这一节课站位高、内涵厚,非常值得我学习,后续我也将继续研究有关结构化知识的文献,争取在自己的日常课堂中进行基于单元主题意义的结构化知识的课堂实践。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