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育德“朋友圈”!李筱静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这场活动精彩纷呈

2025/3/27 11:49:57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李筱静


2025年3月20日下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邺城路小学春晖满庭,李筱静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活动拉开帷幕。活动以“共创育德朋友圈,同构育人新诗篇”为主题,通过讲座分享和专家点评的形式,凝聚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力量,搭建德育“朋友圈”,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五位来自一线的优秀德育教师围绕同一主题进行研究分享。南师附中邺城路小学的刘春红老师介绍,邺城路小学以“无界校园”为办学理念,打造数智时代儿童生长的“朋友圈”,用科技为教育插上翅膀,将智能家居、艺术创造、情绪管理等融入日常教学,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创造力与同理心。学校还开发了志愿服务、研学成长、亲子共育及心理守护等多元课程,构建起“校家社”协同的“朋友圈”。同时,邺小也注重教师数智化素养提升,完善了动态评价体系,为儿童品格生长提供全方位支持。

南京河西外国语学校小学部的朱庆文老师介绍,学校通过丰富多样的校家社协同育人活动,帮助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班级“朋友圈”内部特色活动的开展,努力看见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种个性,让孩子们心心相印,构建自主向上的班级,做眼中有光、擦亮星星的教育。

清润小学的戴爱林老师就家校社协同“生活化德育”进行分享。该校从校园课程活动到家校紧密协作,再到社校深度合作,构建起“儿童育德朋友圈”。学校在校园内实施课程融合、举办多元活动,同时通过家长学校、家访等形式强化家校合作,还与社区携手开展各类实践与文化活动。

浦口实验小学的陈蓉老师认为,学校要对“育德朋友圈”展开全面规划,让育人方向更清晰。而家庭成长是根基,家长可以从“健康养成、阅读习惯、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四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发展,把品格培养融入生活点滴。社会资源可以为“育德朋友圈”添砖加瓦,周边博物馆、教育基地等可以成为“校外教室”,学生在此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了家、校、社的合作,“育德朋友圈”才会更加坚实,育人才会更有成效。

南师附中新城小学北校区的沈涛老师通过《情境创设:在“朋友圈”互动中实现儿童道德生长》的主题分享与大家交流了如何通过互动,在儿童与自我、儿童与他人、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以及儿童与文化这五大关系情境中实现儿童的道德生长。这些情境的创设与互动的实践,为儿童构建了一个完整、全面的“育德朋友圈”,促进了其道德认知的内化与道德行为的养成。

工作室为每位老师精心准备了《教育未来简史》一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邺城路小学校长李筱静和南京师范大学齐学红教授为老师们赠书,工作室希望通过这份特别的礼物,鼓励老师们从书中汲取前沿教育理念,激发更多智慧灵感,让教育焕发新活力。

在专家指导环节,南京师范大学齐学红教授为老师们送上“即学即用”的德育锦囊。同时也给出贴心建议:德育要从小事做起,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切口,利用学生周边资源,创设“育德朋友圈”;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则深刻的育人故事,老师们可以再深入挖掘,剖析背后的育人价值;育人实践的背后应当有持续性的跟踪和研究,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学习,逐步实现育人目标。

李筱静南京市德育名师工作室这场春日里的德育之约,带着“共创育德朋友圈”的共识,向着育人目标进发,激发了每位德育工作者的灵感,也催生了无数萌芽的新行动。未来,工作室将以“共创育德朋友圈”为目标,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将目标任务化、任务细节化,脚踏实地做好育人工作,做好日常的记录、追踪和研究,努力开发、利用多方面资源,形成多位一体的“育德朋友圈”,同构育人新诗篇。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