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里的儿童节日
——幼小衔接视域下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践探索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 赵薇
【鸣谢】非常感谢省教研室、市教研室李亮博士、倪特给予琅小一个机会促使我们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跨学科主题学习”;感谢史老师从此次展示研讨方案的制定,到课堂教学的打磨,对我们专业的引领和悉心的指导。
今天,我汇报的主题是校园里的儿童节日:幼小衔接视域下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实践
跨学科主题学习:促使幼小科学衔接更自然地发生
自2021年以来,通过近三年和鼓楼幼儿园的园校互访,深度教研,让我们小学老师看到了儿童在幼儿园的学习场景,大班的儿童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进行了大量的主题式综合性学习,为帮助儿童进入小学积累了丰富的,非常有价值的学习经验。
幼儿园的老师特别擅长借助生活资源、环境资源开发主题学习。
2022年发布的新课标,对于跨学科主题学习“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联结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文字运用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无论是幼儿园的主题式综合性学习,还是小学的跨学科主题学习,
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延续性。
首先,“主题选择”上,两者都是将儿童感兴趣的事物、疑惑的问题、迫切的需要视为中心议题,如“再见了,幼儿园”-“你好,小学”,“身边的树”--“养护一种绿植”,“团团圆圆的节日”-“校园节日”等,以“学习主题”为纽带整合不同学科重新组合儿童已有认知结构,使学科知识与儿童经验相互联结,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其次,两者在学习方式均主张探究性、体验式学习,强调儿童与真实生活的积极互动。这些不仅更契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还实现了幼小课程的自然延续。
因此,我校经过实践探索,整体构建,围绕着“校园里的儿童节日”这一抓手来实践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
校园里的儿童节日: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琅小表达
1.“观念聚合”的顶层设计。
我们认为,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一定是儿童与自己、他人和客观世界的对话,是情境交融的学习实践。校园里的儿童节日,是琅小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校本表达。过节的意义从来都不是节日的本身,“校园里的儿童节日”是学校把平凡普通的日子赋予独特的意义,成为儿童一段独特的学习历程,不应当被简单地定义为一节语文课、一场活动。一年级的孩子过“春耕节”,二年级的孩子过“虫虫节”,三年级的孩子过“槐花节”,四年级的孩子过“成长节”,五年级的孩子过“博物节”,六年级孩子的毕业季。
从课程观来看,“校园里的节日”系列跨学科主题学习,整体构建了儿童六年学习成长的图景。孩子们在“春耕节”中体验,在“虫虫节”里探索,在“槐花节”里创造,在“成长节”中表达,在“博物节”里审美,在“毕业季”中策划。
跨学科主题的学习,首先要以课标为依据,在第一学段对于跨学科学习内容中,提到“在班级、学校或家里养护一种绿植或者小动物。综合运用语文、科学、数学等多学科知识,学习日常观察和记录。”“参与学校、社区举办的节日和风俗活动,留意身边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现象,感受和学习生活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查阅劳动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有“农业生产劳动”明确要求,“主要涉及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保鲜与加工”等内容。科学课标中在1-2年级对科学观念中提到“认识周边常见的植物和动物,能简单描述其外部主要特征和生长过程。”劳动的态度和责任上“愿意倾听他人的想法,乐于分享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春耕节”让生活在城市的孩子能有机会当一次小农民,体验种植的乐趣,在春耕活动中学习观察、交流、阅读、合作探究,调用科学经验,发展劳动能力,培育语文学科素养,整体提升儿童语文学习能力。
教师对儿童的观察和理解也是跨学科学习主题筛选的前提条件。
二年级的跨学科学习主题为“虫虫节”,正是源于教师对于儿童日常生活的观察。老师们都碰到过这样的孩子,下课趴在地上抓虫子,上课了把小虫子包在纸巾里,藏到铅笔盒。蒙太利梭说,孩子从2岁开始对环境中细小的事物十分着迷。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小虫子是儿童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失的童年玩伴。二是从教材内容融通点出发,教材中有三篇写小虫子的经典篇目《我是一只小虫子》《小毛虫》《蜘蛛开店》。三是从地域资源点出发,南京紫金山上有一座集昆虫研究、生态展示、科普教育为一体的昆虫博物馆,为学生提供了社区学习资源的保障。
三年级的跨学科学习主题为“槐花节”,不仅仅是源于苏教版中的一篇课文《槐乡五月》,再加上有利的环境资源的支持,琅小校园里也有一棵历史悠久,枝繁叶茂的槐花树,每到四五月份,树下也站满了踮着脚尖、捡拾槐花的男孩和女孩。
2.“领域整合”的框架建构,我校致力于将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作为系统工程,将目标、评价、课程、教学、教师、管理等要素结构起来,形成整体实践。
课标中明确要求每个学期,用10%的时间来进行跨学科主题学习,一个学期20课时,一个学年40课时。以一年级的春耕节为例,这张表格清楚地看到“跨学科主题学习”预设的学习领域、学习形式的多样性、学习目标制定以及课时的安排。
学习领域 |
学习内容 |
学习形式 |
学习目标 |
学习课时 |
学习伙伴 |
语文 |
《一园青菜成了精》等 |
绘本阅读 |
热爱大自然,主动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蔬菜生长过程,阅读相关绘本,结合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交流,体验语文学习的快乐。 |
1课时 |
老师、同学 |
《蔬菜宝宝成长记》 |
观察日记 |
4课时 |
老师、家长 |
||
《小兰芽学种菜》 |
班级授课 |
1课时 |
老师、同学 |
||
《春耕里的农谚》 |
1课时 |
老师、同学 |
|||
艺术 |
《我们一起种春天》 |
编排儿童剧 |
模拟表演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人、动物、植物,与其他学科相结合进行造型游戏。 |
2课时 |
老师、同学 |
春耕节博览会 |
种植博览会 |
2课时 |
老师、同学 |
||
《大国粮仓》 |
观看专题影片 |
1课时 |
老师、同学 |
||
劳动 |
学习种菜 |
劳动实践 |
热爱大自然,种植养护1-2种常见蔬菜,懂得珍惜劳动成果。 |
2课时 |
家长、同学 |
板桥苗圃园 |
参观农业基地 |
2课时 |
老师、同学 |
||
种植专家进校园 《春天里的生命探索》 |
拜访农业专家 |
1课时 |
农业专家 |
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首先要立足语文学科内,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如识字、阅读、梳理、探究、交流,其次再跨向学科外。今天,我们呈现的两节课,徐倩老师的《春耕里的农谚 》带领孩子们学习认识“耕”字,认识一串带有“耒”字的农具,带领孩子们诵读农谚,感受中国人在耕种中的智慧。
张丹丹老师的《小兰芽会种菜》,带领孩子们认识“菜”这个字,联系学校的小菜园,梳理带有“草”字头的各种蔬菜,这是老师有意识地在梳理汉字的构字特点。带领孩子们大声诵读出自己为班级小菜地设计的标语口号,读出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欢,布包上是孩子们的手绘画;种植分享会上,分享自己的种植经验、种植趣事,这是孩子们在表达,在表达他们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儿童剧《我们一起种春天》,这些孩子来自于同一个班级一(2)班的十几位小朋友,他们班级在校园里耕种的是大棚草莓。大家今天看到的大棚草莓已经是第二批草莓苗了,因为第一批草莓苗种失败了,不到一周就蔫头耷脑,枯黄掉叶掉花了。这是一个根据孩子们在种植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而创编出的一个儿童剧,所以大家会发现,每一句台词,孩子们说得特别走心,孩子们用自己的声音语言、肢体语言表达着对“春耕节”的喜爱,这当然也是语文学习的一种美好样态。特别感动的是,这位年轻的语文老师,张晨琳老师也勇敢地“跨”了出去,和孩子一起融入到儿童剧的表演当中。
课标对于一二年级学生在表达与交流这个维度上提出的要求是“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务,写自己想说的话。”这是孩子们的种植日记,一年级的孩子虽然会写的字不多,但是仍然有很强烈地表达需求,一本记录本、三两个词语、三两句话、三两幅图都值得被肯定,我们倡导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蔬菜的生长过程,除了用传统的纸媒图文记录,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电子媒体进行视频记录。班级学生在课堂上你一言我一语的共同创作等等。以这样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写话其实一点也不难,写话也可以很好玩!
今天早晨的春耕博览会上,感谢各位嘉宾为孩子们创设了一个真实的口语交际的场景,“与人交谈,态度大方有礼貌。”孩子们在校门口的热情的迎宾,在各个展区上主动地介绍,举着相机,大方邀请老师们在网红打卡景点为大家拍照,请扫二维码关注学校,这些都是课堂教学拟真状态下不能比拟的最真实的学习情境。
我们的春耕节,站在儿童发展的立场上,观照了儿童的真实生活,真实体验,“我们一起种春天”在跨学科主题学习发挥了学科育人的价值,在真实而丰富的学习体验中激发儿童学习兴趣,培育了儿童学科素养。
3.“意义融合”的策略创新。校园里的儿童节日,在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视域下,每一项实践举措都力图促进儿童素养的提升、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互动,实现整体发展。
以二年级跨学科主题学习“虫虫节”为例,看看有哪些策略创新点。
学习领域 |
学习内容 |
学习形式 |
学习目标 |
学习课时 |
学习伙伴 |
语文 |
《我是一只小虫子》 《小毛虫》 《蜘蛛开店》 《语文园地四》 看图写话写话 |
大单元阅读教学 |
喜欢阅读,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善于观察大自然,结合语文学习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整理、表达在活动中的见闻和想法。 |
6课时 |
老师、同学 |
主题阅读推荐 |
儿童阅读课 |
2课时 |
老师、同学 |
||
撰写虫子观察日记 |
观察、体验 |
4课时 |
老师、同学 |
||
讲座《我的虫子朋友》 |
昆虫作家见面会 |
1课时 |
张月老师 |
||
科学 |
参观紫金山昆虫博物馆 |
户外研学 |
喜欢研究,善于观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小虫子,知道其生存需要的环境条件 |
4课时 |
老师、同学 |
领养一只虫子朋友 |
养殖实践 |
2课时 |
老师、同学 |
||
《嗨,萤火虫》 |
采访中国萤火虫专家付新华 |
1课时 |
科学家付新华 |
||
艺术 |
电影《微观世界》 |
影视欣赏 |
能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按照自己的想法表达所见所闻 |
2课时 |
家长、同学 |
搭建校园昆虫博物馆 |
展馆陈列 |
2课时 |
老师、同学 |
课堂教学创新点——大单元整体教学。我们以“小虫子”为主进
行大单元整体教学,把教材中三篇非常有意思的虫子课文,《我是一只小虫子》《小毛虫》《蜘蛛开店》,三篇都是有关虫子的童话故事和《语文园地四》中看图写话,让孩子们写的也是虫子童话故事,组合在一起进行单元教学。这一组课文在提升儿童语文素养方面的核心价值在于“语言运用”和“想象表达”。立足小虫子的微观世界,带领儿童在文本学习中去诵读、感受、想象、编写小虫子的烦恼与快乐,在想象虫子世界的美好与奇妙里映射出儿童世界的美好与奇妙。
我们邀请了《我是一只小虫子》的作者张月给孩子们讲述创作的故事,作家见面会海报的发布栏上挂满了小读者们想对张月老师想说的心里话和心中的小问题。张老师讲述了自己小时候因为内向害羞,父母工作忙,特别着迷于观察小虫子,和小虫子聊天讲话,她小时候认识的第一个虫子朋友是超级酷的螳螂,分享了绘本故事《162只螳螂》,我们身边的虫子小朋友,极大地引起了孩子们去大量阅读虫子绘本、故事的极大兴趣。
策略创新,特别对于第一学段的儿童来说,更采用多样化的学习策略,如游戏策略、情境策略等顺应儿童天性的方式,引导其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主题进行深度探究,呈现玩中学、做中学、用中学的学习过程。
学习策略的创新点——在为期60天的学习周期中,儿童在课堂上诵读虫虫课文,在影院中观看虫虫电影,在草地教室召开虫虫作家见面,到紫金山研学虫虫博物馆,在大自然中领养一只虫虫朋友,撰写一份虫虫日记,利用学校微信公众号发布虫虫研究成果,在“虫子节”跨学科主题学习一系列的活动中,最棒的是,孩子们向学校表达愿望,如果能在学校里也有一座像紫金山昆虫博物馆该有多好啊!学校戚书记也热情回应了孩子们的诉求,竟然把我们学校的校史馆作为陈列场馆。于是,孩子们积极调用了多学科领域内获得的知识,为学校搭建首座校园虫子博物馆。在校园内搭建一座虫虫博物馆,分成六大展区,分别为:昆虫标本区、昆虫手工区、昆虫观察区、昆虫养殖区、昆虫阅读区、昆虫创意区,集中展示汇报学生近90天的学习的成果,孩子们参观博物馆、做博物馆的讲解员。甚至我们二年级期末无纸化测试,也是围绕着“虫虫子”这个主题进行的。
------我们的反思------
校园里的儿童节日:语文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珍贵价值
在实践中,我们越发清晰地认识到,立足学科思维是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校园里的儿童节日”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让儿童对语文学科逐渐了解并产生兴趣,“自然中学语文”“生活中学语文”“社会中学语文”,从而循序渐进地适应、喜爱语文学科课程是可行的。
我们认为,“校园里的儿童节日”最大的价值,是让儿童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解决真实的问题,经历真实的成长,进一步支撑儿童对学习形成长久的热爱。
第三、锚定核心素养制定目标。如跨学科主题学习“小学,你好”的总目标为“促进儿童身心全面适应小学生活”,在此总目标下,“熟悉新环境”“认识新朋友”“了解新生活”“养成好习惯”成为实现总目标的子任务。还应围绕子任务制定具体目标,目标的制定应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参照学段目标,形成清晰、有序、可评的任务目标。以子任务“熟悉新环境”的具体目标为例,通过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和学段目标的匹配,可以发现,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健全人格”在第一学段有目标为“感知并学习适应环境的变化”,科学核心素养“科学观念”在第一学段有目标为“能在教师指导下,辨别二维空间的东西南北和上下左右”,艺术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在“造型·美术”第一学段有目标为“能感知身边的美”“能使用不同的工具、材料和媒介,按照自己的想法表达所见所闻”等等,进而可以将这些学科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和学段目标作为制定“熟悉新环境”具体目标的参考依据。
第四、注重学习内容的关联整合。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容设计在现实中往往会呈现出“拼盘现象”,或主题目标不明,或学习内容缺乏内在关联。为避免“学科拼盘”现象,跨学科主题学习须具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并要依据目标精选内容。例如,一年级围绕“校园,乐园”主题开展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先确立“帮助儿童了解小学生活”的目标,然后参考相关学科的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和学段目标来设计活动。如语文学科可以让儿童阅读关于上学的绘本并分享自己的上学故事;美术学科可以在阅读绘本的基础上鼓励儿童制作自己的上学绘本;数学学科可以学习认识上学期间的课程表;科学学科可以引导儿童在认识校园建筑特征和方位的基础上制作校园模型等等。综合并不意味着把各部分拼凑在一起,而是运用各部分间的联系,使部分服从于普遍原理。
课程目标 |
具体表现 |
课程内容 |
课程活动形式 |
|
身心适应 |
喜欢上学 快乐向上 积极锻炼 动作灵活 |
校园探探秘 |
绘本翻翻乐 |
新生入学体验日 新生入学仪式 小主人混龄班 大哥哥大姐姐课堂 ...... |
地图拼拼乐 |
校徽认认好 |
|||
生活适应 |
生活习惯 自理能力 安全自护 热爱劳动 |
趣味作息表 |
午餐香喷喷 |
|
我的新本领 |
我会做游戏 |
|||
社会适应 |
融入集体 人际交往 遵规守纪 品德养成 |
嗨,我的新朋友 |
小主人创行社开讲啦 |
|
大手拉小手 |
我是班级值日生 |
|||
学习适应 |
乐学好问 学习习惯 学习兴趣 学习能力 |
小兰芽爱琅琊 |
绽“FUN”琅小园 |
|
奔跑吧,小兰芽 |
我的校园我的家 |
书本中的节日《端午节》节日文化——儿童节日——校园里的儿童节日(春耕节、虫虫节、槐花节)
在日常教学层面.教师可以从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此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跨学科主题学习是幼小衔接的有效路径
顶层设计,做好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整体架构;
教学与评价改革,推进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
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实施需要打破“端坐静听”的模式,在理解儿童学习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变革教学方式,强化以儿童为主体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
管理支持,为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保障。
首先,学校可邀请高校研究者、专家教师与学校合作,对跨学科主题学习进行总体规划和过程指导,制定符合学校特点和儿童需要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施方案和课程设计方案,形成可供教师参考和使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资源,为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蓝图和支架。其次,学校还需相对应地改进教师评价体系。传统的问责式评价(即将儿童的学业成就和班级秩序等与教师薪酬直接挂钩)不仅直接强化了教师的应试导向,还间接导致部分教师墨守成规,不愿参与课程教学改革。对此,重新思考教师考评指标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可从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成效、教师的教学效能和教学技巧、儿童的行为表现与情绪状态等维度对教师进行多元评价。再次,学校要帮助教师跳出学科本位的束缚,培养其跨界思维、横向视野、创新能力等综合素养。学校可加强团队学习,在分科教研的基础上增加合作教研,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相互听评课,鼓励教师介绍班内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开展情况(课程设计、实施进程、儿童表现等)和教师反思,以增强教师的跨学科意识和能力。
当下,通过改革课程与教学构建幼小衔接路径逐渐成为一种必然趋势。[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均提出要注重幼小衔接,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OECD在2017年幼小衔接专题报告《Starting Strong V: Transitions from Early Childhood and Care to Primary Education》中强调,幼小课程与教学的连续性对儿童未来学业和社交成功有积极影响。聚焦幼小课程衔接成为推进幼小科学衔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
简单地将小学课程下移到幼儿园,或是将幼儿园课程延续到小学,都不是解决幼小课程割裂的良方。
指导和支持儿童以适宜其年龄的方式获得发展,
主题选择要反映跨学科大观念,并从生活汲取灵感。教师要提炼跨学科大观念,就要吃透本学科的课标并了解其他学科的课标。(劳动、美术、音乐 剧本创作表演)
知能主线要实践跨学科大观念,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以致用。知能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教学内容的情境线索、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关系等都可以作为融会贯通跨学科知能的主线,但无论主线是什么,都要让学生循着主线去思考和行动,从而一步一步实践大观念,收获用大观念解决现实问题的乐趣。如《找春天》结合科学课之后,学生用科学观察方法发现了一花一叶蕴藏着不一样的奇妙世界,这种知能和情感上的获得感是单学科教学无法比拟的。
我们一起种春天——春耕节
虫虫节
槐花节
构想
课时分配
------我们的反思------
1. 教师要用于尝试“跨”出去
首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情境教学、分组教学等,以顺应儿童天性的方式引导其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主题进行深度探究,呈现做中学、用中学的学习过程。例如,音乐教师以朗朗上口的儿歌为载体让儿童学会有节奏、有秩序地听口令变换队形;体育教师以按数抱团的形式鼓励儿童大方与新朋友拥抱并相互做自我介绍;美术教师与儿童相伴在校园内观察、触摸各种植物,让其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再经由想象创造作品《校园里的植物》等等。其次,加强学科实践,重构课堂学习场域。教师要摒弃教学就是“在教室中学”的传统观念,树立“自然中学习”“生活中学习”“社会中学习”的新课堂观,带领儿童走出教室、走出学校,构建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与方法,支持儿童在亲身体验和直接感知中进阶学科思维。
同时,教师还应改变评价观念,既要强化素养淡化知识,注重对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考查,又切忌对儿童提过高的统一要求或进行横向比较。应推进表现性评价、发展性评价,重点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情绪情感、所写所画等,做好观察、记录与分析。倡导基于证据的评价。可采用“目标—评价”导向的方式,依据主题目标的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如为了证明儿童达到“熟悉新环境”的目标,将“独立找到教室”“介绍教室功能区”“制作校园布局图”等视为儿童达成目标的证据,并收集儿童在一段时间内基于证据的目标完成度,追踪、分析其成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