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藏秋意,清风拂面来。中秋小长假过后,作为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的成员,我有幸观摩了《诊断性测评促进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研究》中期汇报会。尤其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在本次活动中,我再一次见到了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武尊民教授做现场指导!本次活动内容丰富,让我收获颇丰。
一、观课
评价是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环节。与平时的教研活动不同,本次活动的课例更侧重“基于诊断结果的阅读教学”。首先,来自旭东中学的李冰老师进行了“基于诊断结果的阅读教学”课例展示(译林版七年级上册Unit 3 Welcome to our school! Reading 1)和二十九中柳洲东路分校的张娟老师开展了“基于诊断测评的写作教学”(译林版九年级上册Unit 3 Teenage problems Task)。其中,李老师的课不仅展现了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导下如何进行学思结合、学用结合、学创结合的新课标精神,还深入观察学生们的过程表现和活动效果,并给出很多语言上的评价和激励,评价方式多样。而张老师的课不仅有对课前的微写作任务的诊断性评价,还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支架,在教学时观察学生初步表达主题时的内容逻辑和语言形式,还注意观察了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性化问题,并在学生写作后提供了写作评价表,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在评价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可以说,这两节课都体现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助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也都是对践行“教—学—评一体化”很好的尝试。
二、评课
观课之后的评课环节也是对课的深入研讨。两节课后,武尊民教授对两节课的点评更是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与思考。武教授在肯定两位老师“紧扣教材文本、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同时,也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其中有两条让我特别触动。一是关于语篇的文本特点。比如,在处理对话类文本时尤其关注说话者的语气。在第一节Reading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对话片段:
Mum: Who’s that man in a white shirt?
Millie: He’s Mr Wu, our English teacher.
Mum: Oh, he looks young.
Millie: Yes, he does.
其中有位学生对于“Yes, he does.”的部分说“Yes, he is.”,这两种不同的语气表达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He is actually not so young.”和“He is young.”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一般不太会注意到这种微小的细节。究其原因,免不了有问答语法必须一致的固化思维,使原本该鲜活的语言变得呆板。另外就是自评、互评和师评不一定在一节课内全部实现,应有计划地在多个课时中一一实践。反思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跟着进度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急着把很多教、学、评的活动赶在一节课内完成,没有慎重考虑Time allotment,造成学生部分学习活动没有时间充分开展,而是草草收场。
三、讲座
武尊民教授针对英语课堂教学,聚焦Managing a reading class, Managing a writing class, Use of PPT for Focus & Attention三个方面开展微型讲座,这也提升了我们对今天观摩的这两节课对应课型的认知。比如,教师在指导写作时,除了主题、结构框架和语言,还要注意指导学生有读者意识,这直接关系到产出内容是否有针对性,语气是否会让对方不舒服。而在评价方面,教师应注重评价方式的多元性,根据具体的任务来设定。比如,老师看学生的思维导图,我们关注的应该是获取一些聚焦学生学习情况的信息,如学生对于学习内容是否理解或掌握了,还有什么期待,还想要继续学什么之类,并不是每一项评价活动都要给学生等第或打分。这也解开了我们在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中“评价的度”的问题。
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如何更好地学会开展诊断性、形成性和终结性等多种评价方式,并合理利用这些诊断结果,帮助学生语言、思维、文化融合发展,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