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的答案几乎都在学习现场。传统的数学教学中,重基础、缺学习力,重模仿、缺创造力,重训练、缺思考力,重验证、缺探索力等,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关注的焦点。如何以学科育人为导向,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使知识与能力有效融合?大概念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着眼于整体视角,使课程内容结构化、项目化,形成核心的、统摄性的任务群和问题链,指向学生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多向性、关联性和深刻性。
一、问题:学习碎片化、浅表化、功利化
大概念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体系、操作及支持系统就是在努力改变上述状况、不断改革探索的过程中形成的,也是针对上述状况背后的如下“瓶颈”问题整体设计的。
(1)学习与生活失联。教学推进往往停留在就“学”谈“学”,就“习”言“习”,很少关注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的紧密关联,“学以致用”缺乏依托和方法。
(2)单课与整体失统。教材使用往往停留在就“课”教“课”,就“练”讲“练”,很少关注单课教学与知识体系之间的整体统筹,导致教学目标狭隘,教学内容割裂,难以整体提升数学素养。
(3)目标与过程失真。数学学习往往停留在就“数”学“数”,就“形”习“形”,很少关注学生对学习目标的真实需求和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感受,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主体意识不强、个性思维不足。
二、破解:教学项目化、情景化、儿童化
(一)大概念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理念体系
大概念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是一种项目化、情景化、儿童化的教学新样态:以大概念任务群为核心,将整个单元的教学设计成一个主题化、情景化、儿童化的学习项目,进而建构人人思考(问题链)、自主学习(学习圈)、主动链接(链接圈)、层层发表(发表圈)、全息评价(评价圈)、即学即用(应用圈)的学习生态系统(图1),实现儿童全方位、全过程的成长。
图1 大单元教学概念图
(二)大概念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基本流程
大概念视域下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由“导学·目标定位”“通学·创新设计”“研学·项目实施”“督学·反思评估”四个核心板块组成,如图2所示。
图2 大单元教学基本流程
导学·目标定位 根据学段大概念学习任务统筹、提炼本学期大概念学习任务群,据此设定大单元,明确每一个大单元的教学目标。
通学·创新设计 整体概览整个大单元的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将其创新设计成一个主题化、情景化、儿童化的大单元学习项目,内容涵盖单元导读、单元内每一板块的教学、主题活动、专题练习、自主整理、成果分享等。
研学·项目实施 依托人人思考(问题链)、自主学习(学习圈)、主动链接(链接圈)、层层发表(发表圈)、全息评价(评价圈)的学习生态系统,创造学习经历,丰富成长体验,链接生活经验,实施大单元学习项目。
督学·反思评估 每个个体、团队按大单元项目设计创意、分工科学、方法运用、目标达成等几个维度进行过程性评估、结果性评价,还可根据反馈进行反思性二次设计,为下一个大单元教学奠定基础。
三、操作:依托概念图、问题链、任务群
就操作层面而言,大单元教学依据大概念任务群、地域特征、个体差异形成了多种样态,让实践有章可循,却没有固化模式,为国家课程地域化、个性化实施提供了更多选择。
(一)大概念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基本样态
1. 依据大概念任务群设计的大单元教学常态化样式
(1)学习项目设计。结合学段目标提炼大概念任务群,划分大单元并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根据大单元内每一板块的具体内容和课后习题,师生共同统筹设计大单元学习项目。
(2)学习项目分类。大单元学习项目可以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进行梳理和分析(图3)。例如,“常见的量”大单元学习项目的内容涵盖:认识钟表;元、角、分的认识;时、分、秒的认识;年、月、日的认识;24时记时法;千克、克、吨的认识等。
图3 大单元学习项目分类
(3)教学组织形式。大单元教学推进过程中,常见的课型有:单元导学课、主题活动课、专题练习课、自主整理课等。课型不同,组织形式不同,承担的任务也不同,在课程实施的不同阶段发挥各自独特的作用。
2. 根据地域特征设计的大单元教学特色化样式
根据地域特征,在大单元常态化项目的基础上,增设同主题或同类型的大单元特色化项目,供教师、学生拓展和链接学习。例如,根据浙江的地域特征,在五年级上册增加“常见的量”大单元学习项目的份额,如开展实践项目“污水处理中的计量”、主题调查项目“降雨量的计量”等。
3. 基于个体差异设计的大单元教学个性化样式
基于个体差异,学生可以选择以设计师、调度师、记录员、信息员、评价师、主持人、汇报人等不同身份进入大单元学习(表1),并且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大单元学习项目的难度层级或进行个性化微调。
表1 大单元学习项目岗位分工样表
(二)大单元教学项目化任务群和问题链的设计思路
1. 梳理“知识树”,构建概念图
大单元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单元概念体系,梳理大概念统摄下的“知识树”层级结构,形成概念图谱,然后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单元概念体系为锚点,进行大单元学习项目的整体设计。以四年级上册“认识更大的数”单元为例,通过优化教材的逻辑结构和材料结构,对本单元中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建构了如表2所示的学习项目。
表2 “认识更大的数”大单元学习项目
2. 活化概念图,设计问题链
在大单元教学中,先厘清单元主题所涵盖的单元大概念和课时小概念,再通过概念的情境活化,思考设计怎样的基本问题及子问题,形成逻辑关联的问题链,以此有效链接知识概念与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
问题链是连接概念图与知识技能的桥梁。设计问题链一方面能聚焦单元核心,避免教师课堂设问的无效化、随意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引领后续的课堂探究活动。问题链可由教师根据对单元概念图的逐层分解并结合学习目标直接设计,也可由师生“头脑风暴”产生,再通过判断、选择、转化来界定。例如,“认识更大的数”单元大概念的确定和问题链的设计如图4所示。
图4 “认识更大的数”单元大概念的确定和问题链的设计
3. 紧扣问题链,提炼任务群
借助任务群开展实践活动,是学生理解新知、习得方法、培养能力、提升思维、塑造品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问题链,结合学情创设一系列意义相互关联、操作扶放有度的真实情境任务,并落实到具体的课时教学中。学生面对真实的情境,调用并修正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或完成相应的驱动性任务。学生分析、思考问题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既是深度学习发生的过程,也是核心素养潜移默化养成的过程。
活动与体验是大单元学习项目的根本特征。它强调学生作为主体主动参与活动,促进学习真正发生。学生运用多种资源,与他人沟通协作、分析统筹,解决挑战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也是学科思维的形成过程及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具体操作是:教师围绕界定的基本问题及子问题,系统设计意义关联的活动任务群,然后组织引导学生分课时进行课堂活动,其间动态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表现,收集相关评估证据。例如,在“认识更大的数”大单元学习项目中,紧扣课时大概念“感悟数级”的问题链,我们设计了如表3所示的实践活动任务群。
表3 “认识更大的数”大单元学习项目任务群
(续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确定的评估标准为导向,围绕预期学习目标进行实践活动,解决挑战性驱动问题;教师观察学生表现,收集相应证据(如抽象建模中学生符号化表征、建立计算模型情况等),评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掌握程度,并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架,通过精准评估指导,促进学生完成表现性任务。
四、支持:构建发表圈、链接圈、评价圈、应用圈
在打造大单元学习生态的基础上,我们还构建了“四圈联动”的学习支持系统,实现了记录展示的全景化、资源链接的全息化、评价反馈的全程化、学以致用的即时化,让儿童的全方位、全过程成长得以真正落实、落地、落细。
1. 大单元学习“发表圈”:记录展示全景化
大单元教学推进过程中,每个个体以“日点睛”学习日记的方式记录项目进程、个人体验及感受,各阶段成果通过大单元学习“发表圈”进行展示。一级发表圈:班级微信群、希沃系统班级优化大师等;二级发表圈:班报、校报、班级读书会等;三级发表圈:各类报纸、期刊等。记录和展示过程中,生生、师生、家长可通过发表平台进行多维互动,学生可根据各方意见进行二次设计、成果修缮、重新展示。
2. 大单元学习“链接圈”:资源链接全息化
根据地域特征增设的同主题或同类型大单元特色化项目,可供教师、学生拓展和链接学习。学生也可根据自身需要,在大单元学习“链接圈”中获取图书及网络资源,或寻求学科教师、领域内专家的帮助。
3. 大单元学习“评价圈”:评价反馈全程化
大单元教学推进过程中,每个个体、团队在“发表圈”中进行互动评价,同时按设计创意、分工科学、方法运用、目标达成等维度进行过程性评估,根据预先建立的评价量规进行量化考评。项目成果的结果性评价按目标要求逐项达标,并按作品在“发表圈”的发表层级相应赋分。
4. 大单元学习“应用圈”:学以致用即时化
学习过程中及阶段性学习结束后,即时在课堂内外创设生活化、情景化、儿童化的“应用圈”,让大单元学习成果能现学现用、即学即用。“应用圈”的创建力求体现三真:让孩子们真的用所学解决问题,解决真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真的成长。
特别申明:分享旨在交流学习,不作他用。
尊重原创,版权属原作者及出处,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