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问题

2016/5/15 17:30:04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团队成长     发布人:曹勇军

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个问题

曹勇军

 

秦鹤是我今年指导的南师大教师教育学院三个研究生之一。平时他话不多,有些沉默寡言。我起初对他印象也不深。但他在实习期间问过我三个问题,却改变了我对他的印象。我觉得这三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便记录下来,梳理成文,相信对其他青年老师不无益处和价值。

第一个问题:我们怎么读书

那天吃过午饭,我随意在办公室和他们聊天。问题是从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开始的,我当时随口说了一句(其实也是我的一贯主张):搞教育的人不能只看教育方面的书,他很真诚地提出了这个问题,因为他被这个问题困惑了很久。我当时大概是这样回答的——

古今中外的书籍浩如烟海,看似毫无头绪,但是,在这些庞大的书籍中,有这样一些书,可以称之为“书籍中的恒星”(张新颖语)。就像九大行星围绕太阳转一样,这些书籍也都是洋洋大观的书群中的恒星。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有一本书叫《书读完了》, 其中记了这样一条轶事,说大师陈寅恪年轻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陈先生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夏先生老糊涂了。可等到自己也老了,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十几种,是读得完的。书籍里面承载着的知识和文化,不是杂乱无序的,而是系统的和有秩序的。这些书籍中的恒星,是所有文化原典中的原典、书籍经典中的经典,后世的大部分书都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形成抑或受它们影响二写成的。只要能够把这十几种书都研读透彻,了然于心,读其他陌生的书籍都能够得心应手,可以触类旁通了。中国的典籍,古代的如《诗经》、“楚辞”、《论》、《孟》、《老》、《庄》、《史记》“唐诗”等,近现代的,如鲁迅的文章。外国的书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来读,香港凤凰卫视的梁文道在一次演讲中,就曾倡导过,比如《圣经》是跳不过的槛,古希腊的哲学著作,还有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中作家的一些作品。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是要多读一点文史哲方面原典的书,因为这是构成语文老师专业素养的骨架,是基础性的东西。而教育类的书籍虽然有理论有体系,但是往往要在教学实践中才能为教师所真正感知和理解,所以教育类的理论书只能是辅助的作用。

还有,中学语文教师还面临一个备课的问题,这边提到一个“深度备课”的概念。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妨多下一点功夫,不能纯粹地为某一篇课文而进行备课,而是要对文章作者的作品有一个较深刻全面的理解。比如说备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完全可以把海子的诗集拿来读一遍,体会感知他的诗风,获得自己的见解,然后带着这样的体验再来备课,这样的话理解地也更加的深透,备课效果会更好。准备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不妨把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通读一遍,感受其独特的写作特色。这就是近年来倡导的“跟着课文去读书”的意思,这样无形中还解决了语文教师读书的问题,教师的阅读面扩大了,而且是非常具有目的性、实用性的阅读,因为读的这些东西和课堂教学息息相关。

 第二个问题:我们怎样学写作

有一天上午,秦鹤来到我办公室,非常严肃的问我: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学习写作?问得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仔细询问后才知道他遇到新的问题,产生新的困惑:为什么自己读到研究生却并没有感觉自己比高中毕业时写作水平更高?为什么读的书越多反而觉得自己越不会写作了?这是一个好问题,我当时和他作了一番探讨。

现在的作文教学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从来不把真实的写作过程展示给学生,没有让学生构建自己的真实管用的写作经验,只是不停地讲考场作文的应试技巧和套路。可真的让教师自己去写,往往也是抓耳挠腮,一两个月也交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其实真实的写作过程是这样的:绝大多数人第一次写出来的东西都是“惨不忍睹”的,呈现在书籍中的那些好文章都是一遍一遍改出来的。我们在每年高考中看到的那些满分作文,不过是那年高考的作文题目和考生此前的知识背景和体验感悟产生了某种契合的灵感爆发的成果,如果变成其他的题目,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所以,语文教师要想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先写出来才是王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修改,慢慢地才能写得漂亮。这些都是长期锻炼的结果。在这里推荐一本书叫做《金蔷薇》,这本书中作者把自己的真实写作过程完整地呈现了出来,还以优美的语言总结了世界上其他著名作家的写作经验,对于我们语文教师自己锻炼写作以及学生的写作教学都有很高的价值。

写作是和读书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每天可以写几百字的读书札记,把自己觉得有价值的东西记录下来,读的书不在于数量的多少,有的人自己书读的越多,自己越写不出来,因为精妙的作品看的太多,一旦自己下笔写,就会发现自身写作水平和心中的期望水平有巨大的差距,产生一种挫败感。我们语文老师读书,不在多,而在于在书中读出自己的东西,在于读出这本书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

我读《瓦尔登湖》就读了十几遍,常读常新,读到心动出还可以大声地吟诵。在这样一种理想状态下,读书会读出某种超功利的色彩。语文教师这样读过之后,再带着学生读这些书,交流感受,学生的语文能力很快就提升上去了。

第三个问题:怎样深度解读文本

那天,秦鹤和小葛来学校交实习表让我签字,便说起这段时间赶场子求职的经历。我问秦鹤,你不是已经和学校签过约了吗?他嘿嘿一笑,说:我在面试的时候,学校招聘老师说我的教学设计没有深度,我想知道怎样才能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我说,教学设计没有深度,根子在于对课文解读没有深度,你的问题实际上是:文本解读时怎样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又或者说,怎样使阅读更加深刻?

怎样使阅读更加深刻呢?

第一个就是要多读书。这里面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文章读的遍数多。文章第一遍谁都不能深刻理解。我上《赤壁赋》之前把课文来回读个几十遍。余映潮老师说他上课前解读一篇课文也要读了几十遍,这样才能够产生一点自己的东西。熟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读都能够发现一些新的东西。二是书读的种类多,涉猎广泛。自己阅读面广泛了,自己的思想深刻了。阅读的深度决定思想的高度。因为文本解读类似于文章和人的对话,不同的人读出不同的东西。让自己变得“丰富”起来,这样解读的东西才能够变得“丰富”起来。你自己思想与知识有深度了,你对文章的理解自然就深刻了。

第二个适当参考一些资料,因为作为青年语文教师,可能对教材的了解不是非常的清晰,教参能够帮助教师起一些辅助的作用。但是千万不能盲从教参。许多老师看一遍教参,人云亦云,教参怎么写就怎么讲,没有自己的思考,怎么能提出有价值的深度问题呢?

第三,语文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文章解读过程中产生的困惑转变成问题,因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往往学生也都不懂,这就是文章有价值的所在,语文教师能够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学生才能真正在语文课上学到东西,这些东西称之为“干货”。有的老师自己不懂的东西就混过去,学生不懂得地方不讲,学生都懂的地方大讲特讲,这样一堂课上下来一点用都没有。语文老师首先应该要教自己把文章怎么读懂,问自己一句:“我是不是懂了?”然后把自己这种读懂的方法教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文章。

第四,学会互助,和同伴一起读。杨九俊院长说他自己的语文文本解读能力不是大学培养的,而是自己当年在农村公社中学当代课老师锻炼出来的。那时候,他每天和同事读一篇《光明日报》的文章,然后一起讨论,分享、纠正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一直坚持,一年差不多读了三百篇文章,文本解读能力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水准。读文章的时候,首先要自己读懂,然后和别人碰撞,别人的观点可以纠正自己的看法。择善而从,自己就能够有很大的提高。

   具体在设计中可以抓住这三个核心问题:1.这篇文章讲的什么?2.这篇文章是怎么讲的,用了什么写作方法?3.文章中有哪些写的好的地方,好在哪里?能围绕这三个问题解读文章,就能多少触摸到文章的核心所在,这样才能解读后提出有价值有深度的问题,学生才能真正学到语文的东西。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 “走出去,请进来” —与孔起英教授共研“幼儿园艺术领域中的评价”

    风传花信,雨濯春尘。在这春暖花开的美好三月,黄菲名师工作室的伙伴们相约赴一场关于“美”的约会。3月25日,黄菲名师工作室参加了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幼儿园综合课程”项目推广活动,本次课程推广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孔起英教授为我们带…

    2024/3/27 23:32:40
  • 教育随笔|用温暖的作业守护孩子们幸福的童年

    编者按《教育随笔》是我们公众号新开的栏目。“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自成立以来,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关注和积极互动,陆续有各地的老师向我们投稿。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也真诚希望这里能成为老师们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遇见最美…

    2023/12/18 9:55:35
  • 教育随笔|说课的艺术 ——出发后的再思考

    编者按《教育随笔》是我们公众号新开的栏目。“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自成立以来,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关注和积极互动,陆续有各地的老师向我们投稿。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也真诚希望这里能成为老师们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遇见最美…

    2023/12/14 11:05:18
  • 教育随笔|请把“课间10分钟”给学生

    编者按《教育随笔》是我们公众号新开的栏目。“南京市初中英语马黎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自成立以来,受到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老师们的关注和积极互动,陆续有各地的老师向我们投稿。感谢老师们的分享,也真诚希望这里能成为老师们交流的平台,让我们携手同行,一起遇见最美…

    2023/12/8 11:25:08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