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记张齐华名师工作站系列活动报道之一

2017/9/21 13:04:17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教学课堂     发布人:张齐华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记张齐华名师工作站系列活动报道之一

新学期伊始,北京东路小学的多功能教室里又一次洋溢着热烈欢快的气息。今天来到这里,你或许会充满着种种猜想:即将呈现的是激动人心的课堂?是寓意深刻的讲座?还是视角独特的沙龙?幸福的是,你所能想到的这里都有。作为新学期的第一次开场大戏,你完全有理由期待我们享受到的将是最丰盛的精神大餐。


在主持人兼策划人著名特级张齐华老师幽默风趣的介绍下,与会者们轻松愉快的进入了活动之旅。此次活动,由南京市的两位特级领衔的王海燕名师工作室和张齐华名师工作室共同携手,亦有来自重庆的教师培训团队的观摩学习,还有一位重量级嘉宾的神秘现身……多样的形式,强大的阵容,让我们俨然置身于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中心。            

                  

此番活动主题,围绕“图形与几何”领域展开。两个工作室,各自呈现了一节各具特色的代表课。第一回合,工作室的马凌然老师率先带领孩子们进入了“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世界。从孩子们最为熟悉的直观图形入手,将研究的视角放在了对图形特质的猜想和验证上,在经历了一系列观察、猜想、推理、验证、想象等具有思考性的操作活动中,渐渐地,孩子们由原先对图形的感性认识逐步深化为对思维的适度抽象,由图形整体的“概况认识”深入到对图形特征的“探索验证”。也许并不是每个孩子的探索验证最后都能取得成功,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这毕竟是三年级孩子们未曾经历过的对于图形领域的深度学习。这样的经验积累,这样的方法探究,这样的感悟体验,都将成为孩子们发展空间观念、培养推理能力、学会图形研究方法的一次有益尝试,对于他们今后在“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后续学习中承载着重要的意义。

            

第二回合,数学王子张齐华在与会者们的强烈期待中,带领六年级的孩子们共同描绘“圆”的轨迹,续写“正方形中的圆”的传奇。整节课当中,只围绕两个任务型问题:“如何在正方形中画一个最大的圆”、“如何在正方形中画4个最大的圆”带领学生展开深度探究。有别于以往的是,课堂中不见了“设计亮点”的流光异彩,却在每一个细微之中处处彰显着对“人”的显性关注和背后所蕴含的培养理性思维的教育诉求。在丰盈着各种数学核心素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启发和引导下,尝试着不断修正自我认识,不断质疑已有结论,不断在相同与不同中辨析优与劣,在教师智慧的把握“几何直觉”和“理性论证”之间寻求平衡,让每个人的心中都或多或少的种下了一些“证明和推理”的种子,加以时日,便有望静等理性思维之花的盛开。

傅国涌先生在《美的相遇》中说:“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与美相遇的过程。地球是圆的,宇宙是圆的,整个世界是一个圆形思维,真善美不在一条直线上,而是在一个圆上,美是起点,也是归缩。真善美是相遇的,它们一起构成了人类教育要指向的目标。” 透过这节课,我们看到了齐华老师似乎在和以往告别,坚定而又优雅,华丽丽的转身了。在他转身的背后,我们试图读懂他心中的教育理念。作为一个学术领域的领航者,他深刻的看到了教育的核心本质,也用这节课向所有的一线教育者诠释着自己对未来教育发展方向的努力和尝试。从几年前的“赏课”到如今的“树人”,这中间经历了多少的实践与思考从而跨越了多少个断层,今天我们看到的是“不完美”的课堂,但感受到的却是孩子们在每一个举步维艰的前进过程中趋向于完美的教育理想。从一个教育实践者的角度,在这节课当中,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加强大问题驱动意识,以“整合”的观念来选择学习内容,将孩子从解题模式中解脱出来,培养成为会用数学知识来“设计方案、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人才;(2)帮助学生掌握个体“学会学习”的科学方法,掌握团队合作的正确路径;(3)删繁就简,用“做减法”的哲学把课堂和学习引向简约、质朴,回归生命的本真;(4)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批判式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也是当下教育的根本目标。这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对基本资料的识别、辨析、研判,运用逻辑推理,最终得到符合常识的结论的过程。受过良好训练的人,就会掌握有效的思维技能,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任何涉及于智力或想象的领域,不会轻易的被误导。某种意义上说,本节课的着眼点并不完全在于知识的储备,而是聚焦于最根本的智能开发,思维技能的训练,折射出执教者敢于打破封闭化的固有模式,高瞻远瞩的教育战略眼光!

           

随后的沙龙活动则是两个工作室在相同教育背景下的不同观念的一次交流与碰撞,成员代表们各陈己见,相互补充,相互学习。就“图形与几何”领域提炼出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理论论述,实践举例,甚至激发了个体对于同一个观点的多重面向的思考,以及由今天的教学现场所引发出的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深度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场沙龙活动中,无论是台上的讨论者还是台下的收听者,在组建的共同团队里,在互砺互淬中找到了思考的基点,找到与别人不同的自己。让我们每一位成员有所思,有所得。而对于两个工作室而言,我们选择的是一种兼容并包,各取所长,这或许就是学术文化交流的意义所在。

          

本次活动内容丰富,大腕云集。最后压轴出场的神秘人物则是大家熟悉而又敬仰的数学王子的师傅——张兴华老先生。众所周知,老先生对于儿童数学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一直是南京市小学数学界的殿堂级大师,此番前来,老先生怀着一份对教育事业余未了的执着热爱,为我们深刻的讲述了“图形与几何”的重中之重——空间观念的培养的科学路径,介绍了一些有效的方法。从理论到现实,从内涵到外延,我们见到了张兴华老先生对于今天的主题超越课标,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同时深切的感受到老先生虽身离课堂,但却一直心系教学的博大的教育情怀。

         

一场活动,两个团队,三人成师,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张齐华老师带领下的我们,犹如又一次经历了一场内容充实,精神丰富的文化之旅。透过现象的表面,我们努力去领悟,力求去无限接近教育教学中最关键、最本质的核心。或许教育的变革,并不是一个转身的瞬间就能立现效果。但是,我们只要怀着一颗不变的初心,便可以耐心的等待,正如龙应台所发出的内心的呼唤:孩子,你慢慢来!假以时日,当我们在努力实践的过程中跨越了一个又一个的断层,在数学核心素养的浸润中自然的融入人文关怀时,回头凝望,或许我们便能体悟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教育和人生的最高境界。

                                                 

 姚晶晶

                                             2017920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