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幸福的师者,孔子

2021/3/8 21:53:12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团队成长     发布人:马黎

  孔子幸福吗?他命运多舛,仕途受阻,经常陷入生活与事业窘境。在国外漂泊了几十个年头,饱受流离之苦,遍尝战乱之痛。这样的孔子应该是不幸的。但是透过《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本书,依循着周勇老师文字的轨迹,带着我走进了作为一个教师的孔子的世界,我看到了一个幸福的孔子。这份幸福来自于他的生命的恬静、感动与美好;来自于这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人们常说:沉醉于爱情中的人是幸福的。孔子的大半生可以说是都沉醉在爱情中,他爱恋的对象是教学、是学生、是大自然。“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这些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的美好语词,都是他爱情的结晶。

  一滴水能折射七彩阳光,见一叶而知秋。我们也来采摘孔子教书生涯中的几朵浪花,来感受他的幸福。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最喜欢的事不是“教”,而是“学”,他不停地“学”,藉此当上了教师,获得了快乐。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其中“不愠”与“乐乎”皆来自“学”,换言之,“学”实为教学或教师生活之本。只有先学了,才能教学,才能成为“不愠”与“乐乎”的教师。孔子是把自己研读过的历史文化遗产变成了自己的“文”,换言之,他消化了自己所能学到的历史文化遗产,把它们变成了自己肚子里的“学问”。难怪他可以心情快乐、底气十足地站在他那座土堆起来的“杏坛”上。“学”就是孔子借以安身立命的生活方式。在确立人生第一乐事的过程中,孔子遇到的最大诱惑是“思”。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把“思”作为第一乐事。“思”必以“学”为基础,否则“思”与“学”都无乐趣了。因此可以说,孔子之所以能够当上教师,尤其是他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学,通过与学生相处,品尝到类似与真正贴心的“朋友”或“知己”进行交流的幸福,全是来源于他的“学而时习之”。 

  “归于自然,从游之乐”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置身于大自然中,这一古典的教学形式是由孔子缔造的。其最基本的概念是:在自然中,有利于师生美好的生命情怀得以释放与交融,进而又在天地之气的感染下,激发、巩固生命已有的美好情怀。这是孔子的学生曾点说的一段让孔子引为知音之言的人生理想。不是子路、冉有他们理解的“学而优则仕”,竟然是归于大自然。身边是单纯年轻的笑脸,迎着春风,洗尽尘埃,畅游在春风和歌声里……天地开阔,师生之间可以畅谈嬉戏,也可以在山水之间明澈自己的心境。 孔子将一片仁心寄托于大自然,而大自然也没有辜负他的一片仁心,风和日丽的时候总会来到,青山绿水更是长久存在,仁心一片的孔子经常可以在天地那里获得慰藉,得到快乐,感受幸福。

  “诲人不倦,大教教心”

  孔子在教学中不仅是教学生体贴仁心,更重要的是他把知识教到学生的心里去,即知识传授的前提是如何获得学生的“倾心”——对教师的仰慕之心,对所学文化知识的喜爱之心。他对学生的爱,尽在“诲人不倦”“授之以渔”的“师生心灵的共鸣”中。教育什么时候有最大的教育效能?我想答案同样是:让师生双方产生心灵的共鸣!大教教心!真正的教学乃是以师生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为基础,非得要师生之间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发生共鸣,才会发生真正触及师生心灵的教学。将自己的求学经验与心得体会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将要耕耘的“学”一句话,是教师先把自己的“学”教给学生,让教师了解教师的“学”,然后和学生一起“学”。向学生传授真正能触及心灵的“渔”,并因此让他们更强烈地感受到我们的爱。人类身上那些最优秀的品质:勇敢、执着、仁慈、洁净……无论爱什么,在爱的过程中,具备这些优秀的品质,并将这些品质发挥出来,成就并让孔子体验这份极致的教学之恋。

   无论什么事情,当你投入了真情,本身就是一种灵魂的净化,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把教学当成恋爱来谈,孔老师是何其幸运;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在几千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指导我们教师学习的准则,孔老师是何其的幸福。孔子以其一生的经历证明,教学,绝对有如“佳人”一般,可以让深爱着它的教师体验到人间的极致情感,感受到诱人的幸福。

  是啊,幸福是需要我们老师用心去营造啊!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