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广播剧课程:我的另一种“儿童语文”
广播剧是借助语言、音乐、音响等因素来表现人物事件,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曾经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随着电视剧、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速普及,广播剧的影响逐渐在我们的生活中淡化了、消逝了。但近年来,一些有声作品网络平台的发展又一次激发了人们对广播剧的关注与热情。
我认为,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也应该为广播剧留出一块试验田,因为,广播剧是一种需要通过文字来创作剧本,通过语言来表达剧情的艺术形式,这和语文学科的联系密不可分。如果利用好广播剧这一载体,从听说读写多方面着手,可以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探索出一条新颖而特别的路径。
【课程内涵】
儿童广播剧课程,其呈现的载体是微型广播剧,又可称微剧。是由师生共同打造完成的、有完整策划、完整故事情节、有演员角色对话以及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有声作品。时长一般在五至十分钟,适合在各种媒体平台上播放,是一种源于儿童创作,并指向儿童收听的有声作品。
围绕这种儿童主题的广播剧,设计具有特色的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全面能力,积攒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全方面经验。通过收听、品析、编创、录音、制作广播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课程特征】
当广播剧进入校园,成为一门独具语文味的学生课程,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其具备的几大特征,亦是其重要的价值指向。
一、具备生活价值
广播剧的素材来大多是源于生活的,这就需要孩子们更多地关注生活、记录生活、再现生活。因此,广播剧活动的开展是具有生活价值的。孩子们通过声音诉说生活中的故事,通过电波传达不同的生活价值观,将生活搬上声音的舞台。同时,参与这项活动,也是让孩子们在生活中多了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师生们可以通过广播剧的编稿、导演、录音、制作等一系列的体验来充实自己的校园生活,这样的校园生活是新颖的,是让学生喜欢的。
二、具备审美价值
广播剧活动还具有审美的价值。文学是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这是文学的审美含义。其实,广播剧的剧本也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那么,和学生一起阅读优秀的广播剧剧本就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要求我们要通过人物的语言表达来感受作品,这是一种多么特别的审美方式啊!同时,广播剧的声音作品也是如此,只依靠你的耳朵来欣赏,通过声音来审美,这种体验也算是独具匠心了。
三、具备文化价值
经典小说是有文化价值的,诗词歌赋也是有文化价值的;写作是有文化价值的,诵读也是有文化价值的。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字和语言都是具有文化价值的,所以,广播剧也是具有文化价值的,它的剧本属于和文字有关的文化,它的演绎则属于和语言相关的文化,将语言、文字两方面内容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广播剧,我们还能够忽略它所具备的文化价值吗?或许应该担心这其中的文化太多、太广、太深,需要我们慢慢探索。
四、具备创造价值
广播剧的价值还体现在一种创造性,除了学会欣赏广播剧,学生还可以更加主动地参与其中,让自己成为编剧,编写出精彩的剧本;让自己成为导演,掌控着整台剧的方方面面;让自己成为演员,用声音来诉说一段故事、诠释一份感情。这些,都需要学生的自我创造。因此,在广播剧的课程中,我们不需要设置太多的限制,尽管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广播剧。也希望能通过这项活动对学生未来的性格和发展带来一些积极的影响。
五、具备语文价值
当然,无论是生活价值、审美价值,还是文化价值、创造价值,这些价值综合在一起就成为了广播剧开发的语文价值。想要成功完成一部广播剧的制作是需要扎实的语文能力作为基础的。更可贵的是:在整个实践过程中,也可以潜移默化地训练孩子们的语文能力,提高孩子们的语文素养。
【课程实施】
广播剧剧本的撰写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广播剧的表演则是可以训练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好机会。其实,在广播剧的表演中想要“说好”角色的语言,还需要很强的理解能力,要能够读懂剧本,读懂角色,这就更加具有挑战。再进一步,学生还要参与剧本的创作、录音,在这其中,个性的表达与演绎更是体现出了广播剧的独特魅力。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广播剧活动的开展中,存在着很多很重要的语文价值。近几年来,我便在这块营养肥沃的土地上进行着一些新鲜的尝试。
在开发广播剧课程的过程中,且行且思,不断地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并且从中得到了很多的感悟。尤其是很多新颖的教学方式,仿佛是给语文教学吹来了新鲜的春风。
从整体来看,广播剧课程的开发方式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关于文字,一部分是关于语言。合在一起来看,即观照了完整的语文世界。
一、从剧本出发,给文字以生命
文字是具有生命的,只是这生命太宽广,我们总是难以观其全貌,或许,只注视其某一处会观察得更清晰,那就让我们抓住广播剧这个视角吧。
1.品读优秀的剧
广播剧的文字主要体现在剧本上,苏教版的小学教材中也有很多关于剧本的涉猎,但不是广播剧剧本。广播剧的剧本与其他剧本是有区别的,是一种用耳朵写出来的剧本,需要通过文字转化成声音,让听者明白你所表达的事情、呈现的场景。只通过声音,不依靠图像,也就意味着对文字有着更多的限制,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广播剧的文字是值得品味、赏析和学习的。但在实践中,我还是让学生先从接触课本中的剧本开始。
我曾给五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课《学写剧本中人物的对话》。
师:管家给大家留下什么印象?
生:阿谀奉承,爱拍马屁。
师:那么,他怎样说话让我们感觉到这样的特点呢?请你从剧本的片段中找到原因。
生:他对不同的人称呼不一样,在他眼里人分九等。他对公仪休说话时就特别尊重。
在这节课中,我就通过课本中出现的剧本,去学会通过人物对话突显人物特点,初步了解如何写好剧本中的人物语言。
之后,我还挑选了一些优秀的广播剧剧本带领学生阅读。例如《我的社团我做主》、《我爱下雨天》等校园广播剧。学生可以通过这些优秀的校园广播剧,对如何写人物语言有了更多的心得。可以说,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选择中,除了经典的文学作品、科普类读物、各种工具书等读物之外,广播剧的阅读也可以成为一种新型的、有效的、具有价值的阅读选择。
2.改编别人的剧
除了欣赏优秀的广播剧作品之外,我们还带领学生修改剧本。找来一些合适的剧本,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如何修改。这也是一种新型的写作教学的方式。尤其可以训练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塑造,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致的方面来塑造形象,这正是广播剧剧本最大的特点。当然,除了人物形象的刻画之外,情节的编写也是很有意思的,我曾让孩子们续写《半截蜡烛》的剧本故事,结果出现了各种情况。当让20名参与的同学各自思考,随意发挥去写作时,不同的思维火花都迸发了出来,经过统计发现结果如下:
方式 |
人数 |
方式 |
人数 |
延续剧本人物 |
17 |
增加剧本人物 |
3(增加我方军人;增加周围邻居) |
保留剧本场景 |
17 |
更换剧本场景 |
3(门外发生的新情况;另一个情报站的情况) |
保密行动成功 |
14 |
保密行动失败 |
6 |
行动顺利成功 |
5 |
经过波折后成功 |
9 |
军官形象保持 |
19 |
军官形象变化 |
1(原来德国军官其中一人是潜伏者。) |
结局交代清楚 |
15 |
结局仍有悬念 |
5 |
可见,针对同样的主题进行剧本改写,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得到了明显的体现。他们对情节的想象是多样的,更是具有个性的,而对此的评价标准也变得灵活起来。使得我们常见的模式化评价发生了显著变化。
有时候,我还会和学生在网络平台一同分享和互动关于剧本的改编,例如,有一次我让孩子们改写《大作家的小老师》剧本片段。
收到的作业中,看到了学生们的各种不同思考和表达。例如徐同学所写的这一次作业,不仅想象出了人物在当时的语言对话,还加上了说话语气的备注,这让剧本变得更加完整和清楚。
每每当看到这样精彩的文字时,我不得不为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所折服,他们的文字都具备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他们也让剧本变得更加精彩。
3.创作自己的剧
比起改变文字,创造文字则是更加困难的一件事。没有基础,白手做起。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不容易的,但当我们尝试过之后,会发现,如果教师能够巧妙地在其中借一份力,学生还是可以比较出色地完成的。
这两年连续参加了我市的校园广播剧比赛,每次都会在校内一大群广播剧爱好者中找出几位精英一起讨论、交流、合作去创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广播剧,也算是送给他们的一样特别的成长礼物。这礼物需要自己去创造,用心去创造、用真实的体验和感悟去创造,这是我最大的感受。学生们会用自己的、富有儿童性的语言来创作剧本。很多学生透过文字反映了小学生活的点点滴滴,或感动,或欢笑,或兴奋,或酸涩。
当剧本完成之后,呈现出来的剧本真正是儿童的剧本,这才真算得上的儿童广播剧的剧本,是由儿童创作给儿童欣赏的剧本。不得不让人感叹孩子的文字创造能力,不比成人逊色。那是源自生活真实体验和感悟的,是最原汁原味的文字。
有一次,我们的创作主题是“魔力水”几位小编剧的独特想象力让我们佩服。
王同学创作:
甲:快喝喝我这魔力水吧,喝了能让你飞上太空。
乙:真的能让我非常太空吗?
甲:那当然。
乙:好,我喝。(喝水声:咕咕)
乙:哎呀,快救救我,飞得这么高,我该怎么返回地面呀?
陈同学创作:
甲:隔壁班丹丹有瓶魔力水,你们听说了吗?
乙:魔——力——水?
(众人议论声)
甲:是啊,喝了之后能实现人的愿望呢!(羡慕语气)
乙:哇!我也想喝。
丙:哎,哪里有的卖呀?
乙:要有的话我要买上一万瓶!
这部剧一共有大约6名同学参与了正式剧本的编写,他们每个人的巧思综合到一起,便合作出了《你喝了吗?》这样一个广播剧的剧本初稿。后来,经过进一步的改编和完善,这部剧还得到了省电台广播剧专家们的好评。可见,孩子是天生的作家,是天生的剧作家。广播剧的活动便给了孩子们个性创作的一个重要平台。
二、从演绎出发,给声音以灵魂
声音是具有灵魂的,只是我们常常忽略,但广播剧可以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这种灵魂,甚至可以让我们重塑新的灵魂。
1.用耳朵阅读
广播剧的作品欣赏是依靠听觉完成的,不借助其他的任何感官。只是根据所听见的内容加以联想和想象。
我们常说语文课要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后面三的能力都好理解,而摆在第一个的“听”究竟是一种什么能力呢?难道只是指上课能听清老师的要求、听明白同学的发言吗?这样的要求是必需的,但也是基础的。如果说对学生的“听”提出更高的要求,应该给他们推荐更优秀的可听的内容。优秀的广播剧作品就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这种由声音、音响和音效展现情节、诉说故事的载体,难道不是最佳的选择吗?丰富而优秀的内容选材,专业而优秀的播音水平,这正是孩子们最需要的声音读物。
有一节课上,我就给学生听广播剧,边听边感悟,听完后再进行问题的交流,就好像一篇靠耳朵完成的“课外阅读”一样。
师:刚才的这个片段,听到几个人物?
生:3个,一个同学,还有他的老师和他的妈妈。
师:有人知道这个同学的名字吗?
生:叫葛丁,在老师和妈妈的对话中提到的。
师:听得真清楚,谁听明白了为什么妈妈要打电话给老师吗?
生:因为葛丁这两天回家不开心,妈妈咨询老师原因。
2.用听觉采集
根据剧本需要添加各种不同的音效,这是广播剧制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虽然网络上也有很多音效资源可供下载,但如果想要让音效符合剧本中的情节需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创造和采集声音了。为了试着建立起属于我们的素材库,学生们也是纷纷出动,利用各自的电子录音设备,随处、随时、随便找到对象采集。
以“笑”的声音为例,看似一个很普通的音效需要,但细化起来却很复杂。不同的性别、年龄,不同的环境、心情,都会带来不一样的笑声。我首先带领学生列表,计划好我们需要去找寻什么样的音效,然后再分组行动,完成各自的任务。结果,用了一周的时间学生们搜集到了各式各样的笑声,当这些笑声经过剪辑播放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笑声。
在采集声音的活动中,除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读懂剧本表达的是什么、明白需要去找到什么音效来配合、在生活中去发现符合的音效……这都是关于语文能力潜移默化的训练。
3.用声音演绎
广播剧的最终呈现形式是需要通过声音演绎的。这就给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带来了考验。要能够将声音表演得自然,让人听起来就像在生活中说话一样,这并不容易。
那么,广播剧训练的就是这种生活化的朗读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参与录音的学生都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朗读水平,再回到课堂上发言、读书,那种自然的语气是与众不同的,是脱颖而出的。
在一次广播剧的录制中,一段对话需要笑着说,可徐同学对着录音话筒怎么都笑得不自然,效果非常不理想。于是,有同学想出了办法,在旁边给他说笑话,或是扮鬼脸,逗得徐同学边笑边说台词,好不容易完成了这个片段的演绎。
不难发现,在广播剧的演绎过程中,学生就是一个“小演员”,通过一次次的尝试让自己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在进步提高。
校园广播剧正逐步在校园里扎根、生芽,也总会有一天,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开花、结果。让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多一些美妙的声音,多一些真实的声音,多一些自己的声音。校园广播剧,这种特别的“儿童语文”值得期待!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 赵昌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