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校园博物馆里的德育密码

2025/5/19 16:03:26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顾琳

将枯萎的树根改造成创意手工艺品,打造属于学生的昆虫馆,将夏天“搬”进教室……为进一步挖掘校园博物馆的德育功能,实现“环境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德育目标,515日,南京市顾琳德育名师工作室与江北新区钱淑云德育名师工作室齐聚南工大实验小学,聚焦“校园博物馆里的德育密码”,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德育教研活动。

小空间,大世界——打卡童创谷校园博物馆

活动开始前,在南工大实小党支部书记、校长胡红的带领下,老师们纷纷化身“探馆达人”,在南工大实小开启了校园博物馆打卡之旅。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打卡设置了趣味小任务:手持研学手册,老师们完成各场馆的探访任务即可集章,集满印章就可以兑换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创产品。

在李雨泽昆虫馆,老师们驻足观察标本,探讨如何将自然教育融入德育课程;走进童创少科院,大家体验科技项目,思考创新教育的实践路径;童创书院里,浓郁的书香氛围引发了关于阅读育人的热烈讨论;而在“鼎好未来”童创体验中心,老师们在互动中探索生涯教育的多元可能。老师们对学校无处不在的育人细节给予高度评价,纷纷感慨本次“探馆之旅”不仅让自己体验了“校园博物馆”这一育人模式的独特魅力,也为后续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AI赋能,与孔子跨时空“对话”——共同探索校园育人场的打造

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如何运用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结合《重新定义学校》的阅读感受,利用AI技术,南京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张淑环老师带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教育对话。

从生机勃勃到逐渐枯萎,从失去生命力到重新焕发生机,南工大实小的5个大树根背后,有哪些故事?“把‘根’留住”主题班会课上,庄浩伟老师带着五年级的学生,生动诠释了如何将文化传承与品格培养有机融合。

“我们的记忆王国”成长叙事中,喻静老师展现了南工大实小博物馆式学习对学生成长的深远影响;情景剧场“虫虫男孩”讲述了李雨泽从“孤独观察昆虫”到“昆虫馆小馆长”,最终让自己的热爱成为全校的“鼓励课程”的动人故事;你心中的成长密码是什么?“是突破”“是倾听”“是合作与分享”“是坚韧”“是好奇”……南工大实小副书记陈曦从学生、家长、老师多维视角解读,带来了一场深刻的微汇报。

用皮影戏创编哪吒故事,把夏天搬进教室——这些德育实践超精彩!

据了解,江北新区以“学校是博物馆”为核心理念,将校园空间转化为沉浸式育人场域,通过场馆式学习、互动体验、情境实践,引导学生从自然、科技、人文等多维度探索成长密码。活动现场,结合自身实践探索,老师们带来了精彩的故事分享。

《哪吒2之魔童闹海》是饺子导演历经5年打磨出来的好电影,那《哪吒3》还要多久才能上映呢?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继续看到哪吒的故事?带着这些思考,南京一中江北二小的朱清瑶老师分享了学生们的研究探索之路,“这场300余小时的教育实践中,学生们用传统非遗与AI技术,继续创编神话故事。在科技馆和民俗博物馆,他们耐心研究,用手机电筒和纸板在教室的角落搭建起了微型的实验室。”她表示,这场趣味实践让教育突破了教室范围,真正诠释了博物馆是新时代思政教育立体教科书的深刻内涵。

海边沙滩、可口的西瓜、飞舞的萤火虫……在江北芳草园小学,赵嫣然老师带着学生们将趣味夏日“搬”进了校园,让班级变成了“微型生态博物馆”。赵老师分享了学生们这一德育实践的全过程:从创意想法到实践操作,从遇到困难到合作解决问题,大家在汗水中共同成长。

聚焦“探索校园博物馆里的德育密码”

德育专家顾琳、钱淑云、李雁、王荣开展了一场生动的沙龙研讨。围绕理念落地与课程设计、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型、构建德育生态与评价创新,她们各抒己见。“把儿童放在学校中央”“做孩子道德成长的同路人”“建立校本资源库”“形成家校社联动机制”“评价多元化”……现场气氛热烈,在分享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案例的有机结合,本次研讨会展现了江北新区在‘校园博物馆’德育模式上的持续创新,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辟了智能化、场景化的新路径。”南京市教育局宣德处处长王京对本次研讨会上展示的育人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他表示,在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前举办这样的活动十分有意义,“博物馆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打造校园博物馆等育人场域,可以让孩子与历史对话,与未来对话,不断汲取前行的力量。”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