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市区名师工作室联合研讨活动在南京大学附属中学隆重举行。此次活动由南京市杨静平德育名师工作室、鼓楼区初中心理肖婕名师工作室与南大附中共同承办,旨在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交流与融合,提升鼓楼区中学心理教师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和全员导师的课堂心育素养。南京市杨静平、鼓楼区肖婕名师工作室成员,以及鼓楼区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及专职心理教师等齐聚一堂,共同参与了这场心理盛宴。
活动在南大附中弘毅楼5楼录播教室拉开帷幕。首先,由李国珍老师带来了一堂精彩的文学赏读课——《与草木一起,追寻光——史铁生和他的地坛》。课堂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核心,通过“情绪共鸣—自然体悟—情感升华”的路径展开。导入环节以学生生活情境切入,借“地坛的落叶”隐喻情绪,引发共鸣。第一环节 “看见草木”,通过分析地坛景物细节,结合视频与写作实践,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中“生命的力量”,并模仿描写,培养观察与表达能力;“追寻光”环节则聚焦亲情与支持系统,通过朗读、比喻分享(如“车辙与脚印”)和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感悟守护者的无言之爱。结语呼应开头,以史铁生的精神启迪学生将困境视为养分,并鼓励在生活中寻找“地坛时刻”。整体注重情境创设、多媒体资源运用及学生互动,通过文学赏读实现了情感疗愈与生命教育。
随后,南京五中的常乐老师为高一4班的学生们带来了一堂语文与心理的学科融合课程《装在套子里的人》。课程初始,通过文本细读,揭秘契诃夫讽刺笔法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理解“套子”的多重象征意义。之后运用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通过角色扮演与辩论活动,发展逻辑思辨能力,结合沙皇专制背景与当代社会现象,探讨“套子”文化的普遍性与变革意义,让学生反思自身所处的“套子”;最后,让学生化身为“社会心理诊疗师”,对19世纪的别里科夫和当代青少年进行“套子”病理分析,并开具“解套处方”,体验跨时空的诊疗会。这堂课不仅是一次文学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学生们在文学的世界中探寻自我,认识世界。
公开课结束后,南大附中蒋智勇副校长带来了题为《从“润心”到“强心”——南大附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的报告,他详细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建设成就及宝贵经验,同时分享了未来的探索方向,引发了现场师生的热烈讨论,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和宝贵的借鉴。
最后,南京五中杨静平老师带来了题为《首席导师的应为与可为》的专家讲座。她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首席导师的角色定位、职责担当以及成长路径等方面的问题,用真挚的话语鼓励着心育工作者在学校工作中,更加积极大胆地尝试,努力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研结束后,参会老师们也表示收获满满、感触良多。南京民办求真中学窦梦婷老师提到,两节课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语文学科教学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将史铁生和他的地坛融入课程,让学生既能提升语文素养,学会用文字抒发情感、描绘世界,又能在心灵上获得成长,拥有直面挫折的勇气。这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关怀与引导,让学生在成长路上怀揣着希望与力量,坚定前行。结合本次教研活动,窦老师认为可以尝试积极开展跨学科教学实践,观察学生课堂表现与学习效果。课后收集学生反馈,总结成功与不足。例如开展心理健康主题的作文教学,分析学生作文中体现出的心理状态,依据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持续优化教学过程。
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中部胡慧娟老师提到,同样的两节语文与心理融合课,呈现出不一样的亮点。第一节课的老师,首先带领学生感悟史铁生笔下自然的生命力部分,然后邀请学生回忆周边及校园中让其感受到能推动其内心向上生长的有生命力的部分,最后,老师通过自我开放,借平时与孩子们相处的点滴,转化其负面能量为活力,有能量的部分,为其赋能。整节课老师融入本身对文学的感受力以及对生活,对学生发自肺腑的欣赏,与学生共创了一节富有生命张力的创新融合课。第二节的老师课程整体设计比较结构化,学生能在老师高屋建瓴的指引下切实理顺现实中的一些困境,进行一些思辨讨论,很贴合学生实际需求,减少很多内耗的部分。针对最后的讲座,胡老师提到,做学校心育工作,不是单打独斗,需要有一种领导者思维,建立整体框架,调动资源,全力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此次活动不仅加强了名师工作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为鼓楼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课堂心育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感谢所有参与此次活动的教师们,也感谢南京大学附属中学提供的优质场地和服务。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次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