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辣的暑假,骄阳似火,但是也没有阻挡小伙伴们读书的热情,大家利用每天早晨6点半至8点半的时间,相聚在线上,共读美国作家沙法丽·萨巴瑞《家庭的觉醒》。7个清晨,在小伙伴们的引领下,彼此经历了一次心灵的觉醒之旅。
《觉醒家庭》这本书深刻揭示了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即父母的自我觉醒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书中强调,真正的教育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改变父母本身,父母要觉察到自己的“自我”声音,认识到其错误导向,并学会放下控制,以更加温柔有力的方式教养孩子。
每一次共读,我们会从自我介绍开始,继而朗读公约,一分钟静心视频,然后进入到分段朗读环节,接着大家就书中的内容进行分享和讨论,之后会抽取卡牌,在感受美好中结束一次共会读。
罗京宁(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
本次共读收获有三:一是必要性,工作室成员虽都是德育和心育骨干教师,但也都遇到家庭教育和工作中的困难,共读、共研、共创,是增长学识,促进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二是重要性,教师自我成长是助力他人成长的前提,是促进校家社合育的基础。我在共读中向大家学习,也不断觉察自己“短缺引发恐惧”的缘由,应多看对的方面,减少“完美主义”倾向。三是联结性,在每天的共读中,伙伴们逐渐熟悉,敞开心扉,建立安全的场域,结下友谊,这是工作室文化建设的过程,夯实了携手奋进的基础。
唐红艳(孙家初级中学)
惊奇就藏在我们行进的路上,它是为了激励我们不断向前追求改变而存在的。这是我参加共读会之后最想表达的收获。我仅仅参加了三次共读活动,但我却被它的魅力所吸引,因为这个团队的坦诚、温暖、接纳以及包容。在学习过程中,我总是被队友的超级思考力、深刻解读力、精彩表达力折服,因此也在慢慢地跟着大家成长———努力成为一个习惯内省、善于觉察、合理表达的家长、老师。
孩子是家长成长的唤醒者
刘佳(一中江北新区分校)
自己总是这么幸运,在人生的各个阶段,都能遇见同频共振的同伴,在这一期共读中欣喜于自己坚持参加了每一次,并且有感有思、有辩有行。《家庭的觉醒》这本书,不仅告诉我们很多关于育儿的知识和盲区,而且上升到了生活哲学的高度。阅读的过程我觉察到有时候使劲儿使错了地方,一些亲子交流中总想花很多力气去改变孩子,但实际上孩子来到我的身边,真正的目的是为了唤醒我,是为了让我有一次对自己的重新认识: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大于放在孩子身上,教养的重点是提升自我,而不是我的孩子。充满好奇心在当下的生命。
放大任何一个我看到的优势,比如安静、谦恭、责任心、爱心、认真、乐观……用好习惯挤走坏习惯。
别让自己的焦虑行为妨碍孩子寻找自己的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制定自己的道路。
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也越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的教养。感谢这个学习共同体的陪伴,期待下一期共读。
鲁晶晶(郑和外国语学校)
作为最后一期共读的主持人,我在发起时遇到了一些小麻烦,可是小伙伴们非但没有埋怨,而是给了我鼓励和安慰,特别是结束时大家的肯定,让我有信心可以做得更好。
一开始我对共读的理解是大家各自读书,相互打卡,可是经历之后才知道,共读最大的财富在于书本与生活的联结,与别人思想的碰撞,让共读变得非常有魅力,也让自己变得更加开放,1个小时的共读常常要延续到2个小时,有时还意犹未尽。
再说说这本书,它让我知道很多人在育儿上面对的问题都是有共性的,也让我相信,改变自己,才能影响孩子。也许在教养孩子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坎坷,那其实也是上天给我们一次疗愈自己,与孩子共同成长的机会。
共读触发自我觉醒
叶永丽(迈皋桥中心小学)
共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对短缺的恐惧。我觉得有短缺,所以才有追求。所以,我是把短缺换位理解为需要。这时我瞬间想到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我自己现在处于自我实现的需要阶段,所以我还需要奋斗,不能躺平!
进而,我又想到了那些重度焦虑、幻想、抑郁的孩子,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的状态和短缺、需要层次说有没有关系?有多少关系?。根据我的观察,我认为这些孩子,要么基本没觉察到自身的短缺、需要、恐惧,要么就处在严重的短缺、需要和恐惧之中。
原因究竟有哪些?我们自身应该要有哪些觉醒?在班集体生活中我们怎样才能帮到他们呢?感谢共读带我们自我觉醒,带我思考……
混乱是改变的开始,改变永远有可能
郭娟(六合区教师发展中心)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共读活动,忐忑的同时也好奇。感谢小伙伴们的接纳和耐心指导,很快就熟悉了流程。以前会有个观点,有老师带领的成长可能才有效果,这次共读让我体验到,这种形式也是可以的。一共参加了五次共读活动,有两点感受颇深。
一是整个过程让我再次体会到改变永远是有可能的。有位小伙伴第一次分享时比较“超理智”,习惯讲大道理;最后一次读书分享时,他有了明显的自我觉察,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混乱”,这就是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的“混乱是改变的开始”。我们这个共读主要是教师群体,在他身上也改变了我对教师群体的刻板印象。改变是永远有可能的!
第二点,我分享个人的部分,自我觉察很重要。某个小伙伴的分享让我想起我们家老大读四年级的事情,他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无论学习还是生活自理能力都特别强,我晚上加班到家,进门看见的是小伙子手上捧着一本课外书在泡脚,我当时就觉得轻松、自由,还很自豪:看我儿子多棒,独自一人在家都在看书,都是我带得好啊!后来,孩子高中时有一次聊天中说到:妈妈,你知道我为什么现在学习上不指望你吗?因为小时候你从来没有给过我任何帮助,我一年级就要模仿你的字迹签名,所以现在也不需要了。然后,谈到我加班的那几天,他说我特别害怕,把家里灯都开着。我讲这个故事,是因为在这次共读中通过别人的分享照见了我的过去,而这些都由于当时的我,自我分化没有完成。可能现在还会有这个部分,庆幸的是我现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大多数可以带着觉察,而不是我习惯地应激当时。
还有一个收获就是,这学期我准备采用这种形式带领家长一起共读。
张凯(南京市第十二初级中学)
参加共读,我感受到了老师们对阅读的热爱,独到的见解,人生的智慧。家庭的觉醒一定源自于家长个人的觉醒。《中庸》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中和位育所强调的和谐、平衡状态,要在一个家庭内得以实现,首先得在家长自己身上得以实现。当阅读者在这本书里获得能量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来逐步取得内在认知的和谐与平衡,个人的向内生长与家庭的和谐共生在此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孔令根(江宁区秣陵初级中学)
阅读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供阅读的内容也是多样的。和伙伴们在一起,围绕《家庭的觉醒》这样一本易引发共鸣的著作,有反思,有觉察,实在是非常好的体验,感悟有很多,随记几点,用几个核心词汇概括:
很佩服全程参加的伙伴,因为对于一个习惯了假期晚起的人来说,早起实在是一个挑战。原来我也可以早起读书!为什么可以?因为这样的读书形式,有魅力,有滋有味,让人不忍缺席。
在共读中,我的多次发言,都没有进行刻意的准备,却时而能引发大家的深度讨论。如何与年轻教师的交流、深度剖析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要批判地吸收书本内容等观点、案例脱口而出,是因为生活的体悟,更是因为共读种形成的信任,尊重,敞开的氛围让我更愿意分享。
这本书给我许多思考。比如:别让我们自身在诸多恐惧下妨碍了我们找到与孩子相处正确的方式。我们自身的觉醒可能是找到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起点,我们自身的成长行动是家庭成长发展的第一步!
在共读中线上认识了许多能人,许多领域的专家,许多值得学习的伙伴,让我真切地认识到:只有跳出来,才能不做井底之蛙!有时候会因为自己的一些小小的探索、成就、坚持而沾沾自喜,而在共读活动中结识的这些优秀的伙伴,足以让我清醒:不是优秀的人不多,是自己的眼界不够大!
把焦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内心的觉醒上
程晋燕(江宁区弘景实验小学)
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老师在拼命教书,一群不学习的父母在努力育儿!这话有些伤人,可我们大多数人又无力反驳。参加工作室为期一个星期的线上共读活动,更让我坚定了每日读书的信念。
读书让我内心平静。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的内心也变得躁动不安,各种内卷,让人变得急功近利,耐心越来越匮乏,渐渐地就丢失了最本真的自己。读书与思考,或许能帮我们找到最本真的自己,也唯有读书,可以让自己沉淀下来,内心定力,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接近更好的自己。
读书让我接近幸福。是的,在共读这个场域里,在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中,网读竟成为如饥似渴的事情,带给我们接近幸福的时光和感觉,无形间我仿佛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
读书让我内心觉察。在《家庭的觉醒》这本书中,我更加理解人本家庭教育的相关理念,能够及时觉察自己的言行。我意识到必须摒弃以往错误的爱孩子的言行,把焦点从孩子身上转移到自己内心的觉醒上,就有机会使整个家庭从深层和根本上得到觉醒。我还从书中学习到一些具体的对策和方法,拥有了微笑平和面对孩子各种情绪的勇气和力量。
梁晓声说:“读书是最对得起付出的一件事,你多读一本好书,就会对你产生影响。”
在充满了未知和不确定的今天,一本书,一段话,或许就能给你难得的安全感。
本期共读会圆满结束,在这短暂而充实的时光里,我们经历了书籍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与感动。见证了小伙伴们的积极参与与精彩分享,擦出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思想火花,被深邃而又温暖的语言治愈。
这里不仅有书籍,还有小伙伴们更深的联结与无言的默契,我们也在交流中收获到满满的幸福与真诚的友谊!这次经历会成为我们每个人阅读经历中的一次美好回忆,也期待更多的小伙伴可以加入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