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与幼儿园……

2022/12/14 15:28:53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最新动态     发布人:陈静

转眼已是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弟弟上小学已整整3个月的时间了,一切顺利。


想起姐姐小时候第一天上小学,半道上是从学校逃回来的,怎么逃的呢,其实也挺佩服小孩子的“坏脑筋”的,她跟班主任说眼睛痛,很痛,还在不停地流眼泪,很难受。班主任见状只好给家长打电话,让把孩子接回去看医生。可是走出学校,啥事儿也没有了,原来是小家伙偷偷把脸上的防晒霜揉进眼睛里,让眼睛短暂酸痛,以此来实现“回家”的愿望,真是不得不服啊。


为什么姐姐那么抗拒上学呢?

姐姐从小是外婆带大的,上幼儿园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处在一个非常严重的分离焦虑状态,无疑是我这个做妈妈的太失职了,与女儿的依恋关系没有建立好,导致她走出家庭第一步时充满了不安全感。这也是为什么当有了弟弟,我非常坚持要自己带孩子的一个理由。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工作者,我当然反对幼小衔接小学化倾向,所以当身边大多数家长都在为孩子报各种拼音班数学班的时候,我告诉自己:不用提早学,那不科学,这些东西到了小学里面老师还会教的,到时候我们努力学就是了。

于是,姐姐零基础上了小学。

但结果,并不是我想象的。

她在班级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因为别人都会了,她发现自己怎么什么都比别人差,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挫伤,印象很深的是,当时的一年级语文课本,我女儿从拼音到文字几乎一个都不认识,但是她的同学竟然可以在她面前一字不拉地将整本书都读了下来,毫无障碍。而老师的教学进度,竟也快到不让人喘息。

可想而知,姐姐的处境是艰难的。


而当我把这一切告诉华爱华老师的时候,她告诉了我两件事情:

第一,零基础不是零经验,幼小衔接是有着重要意义的。

第二,家长不要跟着焦虑,要去接纳你的孩子,等待并帮助孩子慢慢适应和长大。

而今,弟弟上小学了,同样的,我依然反对幼小衔接小学化,我依然没有让他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但是,弟弟和姐姐完全不一样。

因为弟弟很幸运,他是在游戏的滋养下长大的。


所以弟弟是做到了华老师所说的“不是零经验”,他是带着丰富的经验开启他的小学生活和学习的,所以,一切都来得那么顺利。

尽管小学里的拼音,英语都教得如此之快,我明显地感觉到他在奋力追赶,他要很努力才能跟得上其他孩子的节奏,因为这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但对于那些已经训练得非常熟练的孩子而言,甚至都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了。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体验到了付出努力之后的成果获得,这种全情付出,全情投入,努力去实现自己目标的“动力和信念”恰恰是在幼儿园时期,在大量的自由自主的游戏中自然而然获得的,因为游戏就是一个小社会,也像是孩子的一个实验室,他在其中面临各种各样真实的问题情境,他也在其中生成各种计划、预测、目标,他也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假设验证,不断调整目标,接近目标,也不断反思解释,不断进行效度自检,不断体验自我创造自我努力的成果,这种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真实经历和学习体验能给到儿童的不只是一个游戏的结果,一个学习的结果,更是不惧困难,反复挑战,自主探究、坚持不懈的学习品质的自然获得,更重要的是,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看见自己的能力,他们会确信努力和坚持能带给他们胜任感,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所以,放学路上,弟弟经常会跟我讲今天哪个拼音有点难,他还没有学会,回家要再好好复习一下;哪个英语没有读出来,要再听一遍录音;哪个操节动作做得不够好,回家要再专门练一下……而当他发现其他孩子好像什么都会的时候,他主动提出来每天要把第二天上课的内容“先读一遍”,这样他也可以做到“不陌生”。

这不就是幼小衔接价值体现吗?它将孩子以往在游戏中锻炼出来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念逐步过渡到小学学科化学习过程中自我反思自我评价自我规划与决策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慢慢也将过渡到将来具体解题的能力。

就在前两周,有一次他很兴奋地告诉我说,今天我在数学课上发现了一个秘密,就是减法可以变加法,我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就是减法的时候后面那个数加上最后的那个结果,就等于是第一个数,我就可以把一个减法变成一个加法,数字不会变,就像我们班级一共35个人,请假5个人,来了30个,530等于35355等于3035是不会变的……哈哈哈哈哈,我们大人都知道这是“被减数等于减数与差之和”,但是为什么孩子会那么兴奋于自己的发现?为什么他会解释得那么清楚?

老师显然还没有教到这个知识点,但是他在幼儿园每天的翻名牌点名活动中早已获得了这样的经验,就是请假的人数加上来园的人数,就等于班级总人数,反过来,班级总人数减去请假的人数,就等于今天的来园人数。而今,当他接触到了加减符号运算,他的这个经验就能与概念符号产生联系,他就会很顺利地融入结构化的知识体系,理解“减法”变“加法”的规律,而这恰恰是数字运算的重要基础。

而他会感觉到很好奇很有趣,正说明他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他是一直在思考的,他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好奇心,这种对新知的渴望恰恰就是学习的内动力,说明数学课对他来说是新鲜的是有挑战的,是能引发他思维参与的,所以他才会投入其中,而当他发现一些有意思的数学规律的时候他就会非常地兴奋,而这种兴奋能带给他更大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试想,假如他都学过一遍了,在思维还没有发展到能灵活运用这些抽象化符号的时候就已经记忆过一遍加减法了,那他还会发现这些秘密吗?还会有如此兴奋的时刻吗?

我有一个朋友的小孩和弟弟一样也是一年级,她经常会拿她小孩的课外辅导作业给我,有一次我随手拿了一张数学计算练习纸给弟弟做做看,其中有一道题目是”10-5-2= (   ) ”,弟弟的答案是7,我说这道题做错了,问他是怎么算的,他说,5-2等于310-3等于7,所以是7。我想起姐姐小时候也是这样的理解,而我又好像很难将“加括号变符号”这样的概念一下子教给他们,我就说:这里不能5-2,以后等你学到“连减”了你就能明白了……还没等我说完,弟弟突然叫道:我知道了,是3,就是我有10块积木,给一个朋友5块,又给另外一个朋友2块,那我就一共给掉7块积木,那我只能剩下3块了,是要把给掉的积木都加起来才行,不能减,然后再拿10块去减……弟弟很得意,我就更加欣喜了,加括号变符号这样一个小学数学运算的知识点,在大量感性经验的支持下,弟弟一下就通了,因为这种情况在他们的游戏中简直太常见了,他们有很多的机会将游戏中的这些现实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逐步积累相关经验。这让我清晰地看到幼儿园游戏对孩子的学习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



再说拼音,为什么和姐姐一样没有学过拼音的弟弟,上手起来会完全不一样呢。

首先,幼儿园里很多隐含在教室里、墙面上的各种文字符号给弟弟提供了大量无意识字的机会。中班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就发现他竟然认识所有小朋友的名字,他对着班级里的“翻名牌”墙面一个字一个字念过去的时候,你会发现这真的是一个孩子自主认字的绝好环境。为什么,因为这个名字牌,一面写着孩子的学号,一面写着孩子的姓名,而他们互相之间又都知道同伴的学号的,比如8号,大家都知道是李雯雯,那么不用大人来教,他们自己对着8号这个名牌就会自然地念出“李雯雯”三个字,每天重复的生活中自发地练习,那当然就能轻轻松松地认字了。


那么,这个识字量和拼音学习又有什么关系呢?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就是语文老师会隔天要求孩子以视频的形式上传拼音作业,我发现弟弟有时候能很快完成视频拍摄,有时候却需要很久,这跟老师布置作业的形式有关。

就是当老师新授了几个拼音,回家作业如果是单纯复习拼音,那弟弟总是有点困难的,一般都要读过好几遍之后才会比较熟练,而拍视频的时候也经常会遇到读错重拍。而当把这些拼音放到具体的“生字”上面,老师的作业是读拼音认生字的时候,他就能比较快地完成任务了,比如今天教了一个“ang”,回家拼读zhang”,他就能迅速地完成,为什么,因为他认识“张”字,这就帮助他反过来更快地读出拼音,对字的认识帮助他更好地记忆新的音节,显然视频拍摄就会又快又顺利了。


所以,很感谢华老师一直以来的教导——生活中渗透学习,利用每天重复的生活让孩子有机会一点一滴地积累并小步递进,大量的无意识字使得弟弟在生活中学习中基本能实现自主阅读,尤其面对各种练习册上的题目,他都能不依赖大人而自己读懂题意,这让他很笃定,也很自信。

语文学习方面,不只是拼音,识字量,还有组词的能力。

老师每教一个拼音,生字,都会要求“给生字找朋友”,就是考验组词的能力,然后过程要拍摄视频发给老师。很有意思的是,你会看到有一些同学的视频是一截一截分开来拍摄的,因为一下子组那么多词对有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是这根本难不倒弟弟,他在这个过程中信手拈来,随口一说就是一个词汇甚至成语,这显然与他早期的阅读经验,尤其是幼儿园阶段每天玩游戏,过程中有大量语用的机会,叙事的锻炼,以及每天游戏之后画游戏故事,说游戏故事有很大的关系。他根本不会词穷,他脑袋里面有大量的储备,因为他每天都要反思解释自己的游戏,每天都有机会去表达形容自己在游戏中的经验和感受,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结构,学会更流程更有逻辑地叙事和表达,这为他的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优势,我相信以后的看图说话、写作文,他一定也能顺利应对。

进入小学,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发生。

有一天,弟弟发现语文书上有一页呈现的都是声母,可是YW这两个声母却额外加了一个括号“(YW”,他感觉到很奇怪,为什么单独要给这两个拼音加一个括号呢,他问我为什么,说实话我都没有发现这个括号的存在,于是我问了那个孩子同样在一年级的朋友,小孩不知道,朋友还问了他们的语文老师,但没有解答。于是我就问了弟弟自己的语文老师,语文老师非常欣喜于弟弟的好奇心和观察发现的能力,她说还没有孩子提出过这个问题呢,但是这个括号加在这个地方确实是有用意的,是用来显示yW比较特殊,因为单韵母当中也有YW,它们的发声是有相似之处的,只不过声母的YW发得短一点。


弟弟知道原因以后表示很满足,对这两个特殊的声母也印象深刻。

为什么这样的观察和发现值得赞赏?因为好奇心、善发现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品质,而提出问题的背后就是一种学习的欲望和需求,而当你的孩子有这样一种学习品质和学习动机,你是不是觉得很幸运?他不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被动的任务在接受,而是一种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而这一切从何而来?我认为就是游戏这样一个开放的自由自主的环境、氛围呵护了儿童的好奇心,充满挑战的游戏激发了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促使他们在不断观察、发现、反思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我发展和自我满足。

所以,依然要感谢游戏。

而今,姐姐高一了,前几天跟我谈起高中的科目很多,她有点顾不过来。确实,这种统筹协调、计划实施的能力姐姐是有所欠缺的,依然是我们家长在早期没有注重培养的问题,不怪孩子,好在姐姐还算是一个比较有想法也很积极主动的人,相信她一定可以想办法自己解决,当然,我也一定会带着反思去和她共同成长。

而每天听弟弟讲学校的故事,你就会发现这其中“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他说我有时候吃饭会很快很快,有时候吃饭就比较慢了,因为呢他发现吃饭比较慢的话做核酸就要排队了,一排队就导致他没有时间做其它的事情,所以遇到老师有布置一些课间作业的时候他就会第一个吃完饭,第一个做完核酸,然后开始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他说这样的话就不至于很急,不然老师就要“写学号”了。哈哈哈哈哈,原来老师发在家长群里的“没有及时完成课堂作业的学号”就是这么来的,好在到了弟弟这里,我这个家长就没有再被点过名了。很庆幸孩子能有这样的时间观念和任务意识,这种自我管理的能力其实是长期培养的结果。当然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在姐姐身上得到了深刻的教训,另一方面非常重要的是,弟弟的幼儿园生活很好地支持了他去获得这样的一种统筹协调、计划实施、时间规划等自我管理的能力。

幼儿园里每天的游戏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想法、计划,都会用到各种各样的材料、资源,这个过程中他们就要学习像一个工程师一样先要有一个方案,然后根据方案选择合适的场地、材料、甚至同伴来具体实施计划,而完成这个游戏或者说这个工程的过程它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常会遇到很多的矛盾冲突,材料不够,以及时间的限制等,因为一场游戏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你会发现他们从一开始的为了争抢一把梯子互相理论好久,到后来逐渐意识到时间的有限性,就会快速解决问题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玩,这当中就会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智慧,如何高效解决问题,如何让自己的游戏得到满足,如何实现双方共赢,久而久之,他们就学会了时间管理,学会了自主解决问题,学会了自我管理、合作共赢、互相成全。而游戏结束,他们还需要自己完成场地、材料的整理、收纳,还需要完成游戏记录,还要找时间把记录说给老师听,让老师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游戏故事,这些事情都是他们每天自我掌控的事情,他们在完成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也看到了自我服务的价值,体验到了自我掌控的安全感,感受到了自我成长的喜悦,渐渐地,任务意识就有了,每个孩子都学会了较好地掌控自己的时间和学习生活。


这几天回家,弟弟的书包里都装了好多折纸回来,有小船有飞机,他告诉我说这是他课间找好朋友“乔良”一起折的,我说这个名字好有意思,他说更有意思的是他的折纸,全班都知道他很会折纸,都来向他学习,我说那他的好朋友会很多吧,弟弟说:是的,但是我喜欢跟不同的人交朋友,现在我差不多已经交到17个朋友了。因为学区的原因,弟弟所在的小学里是没有一个幼儿园时期的朋友的。我问他你是怎么交朋友的,他说就是课间的时候,我主动去找他们,有时候跟他们介绍自己,有时候跟他们聊一下好玩的自然课,聊的时候就会发现他们的兴趣是什么,是不是和我一样,然后我们就一起玩了。

很有意思的是,刚开学的时候他遇到一个他比较喜欢的同学叫“羿林”,他多次尝试去跟他交朋友,主动跟他聊天,但是人家就是不理他,他回家问我为什么,我鼓励他再去试试。几天以后弟弟告诉我说:我观察了羿林一段时间,我发现他和班级里面跟每个同学的关系都是这样的,他几乎不跟同学说话,只跟老师说话,那我就再等等吧,我看看他到底喜欢什么,等到以后熟悉了再去跟他交朋友吧。

想起最近一个朋友的小孩,在学校里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一直感觉很孤单没人说话,恰巧又跟同学之间发生了矛盾,不知道怎么处理,最终停学在家,大人很是着急,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个问题也许早已存在,只是当它暴露出来的时候我们才意识到。确实,比起学科知识等认知能力,我认为孩子的社会性情感,心理健康要来得更为重要,当我看到弟弟在新的环境里能够很好地协调、平衡自己,能够主动去结交新的朋友,能够客观评价学校里的老师和各种事物,我觉得我心里很踏实,因为我知道他很有安全感,他自带能量。

这就又得说到我们的游戏了,安吉游戏提出了“真游戏”,真游戏就是让我们的孩子有机会与真实世界相处,这个真实世界,不仅仅是指户外这种真实的自然场景,也不只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这些自然材料,还包括社会交往场景的真实,也包括任何行为产生的真实结果,这个“真”就是没有经过成人包装简化的这样一种环境,比如游戏中的争抢;游戏材料不够不足、拿不动,一个人无法完成需要帮助等问题,包括作品要倒塌要损坏,作品不能被长期保留等等,我们都让孩子去自然面对,而在这个自然面对的过程中,孩子就会获得与真实世界相处的各种经验,这是获得真知的过程,而这种经验,这种真知是他们日后面对复杂社会的“金钥匙”,会开启他们更多为人处世,主动探究与学习的智慧。


就在前几天,弟弟跟我说:妈妈,我们要选两条杠了,老师把每个小朋友的名字都写上去了,每个小朋友都要上去说自己,然后大家投票选举,看谁票多就是选谁。

我问弟弟:你怎么想的?

因为我还清晰地记得姐姐当时选班干部时候的那个纠结呀,我想知道弟弟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


弟弟告诉我:我其实不太想。

我很好奇,为什么呢?

“因为每个人都上去说,我觉得没有尊重我的想法,我希望是愿意的小朋友上去竞选,而且本来也应该是自己感觉棒的小朋友去选。”

“那你觉得自己不棒?”我又问。

“不是,我想以后当三条杠,因为我觉得现在的我还不是很棒,当不了两条杠,但是以后我会越来越棒的,那我就可以去当三条杠了”。

“那你跟老师说你不参加选举”?我又问。

“那就不用了,既然老师要求每个人都上去竞选,那我就上去说呗,反正我也不怕,而且我的好朋友也不少,这个就是好朋友给你投票嘛”。

哈哈哈哈哈,弟弟果然看得开,他对这件事情的认知显然是比较客观和全面的,首先他知道这应该是一场选拔赛,优秀的孩子才应该得到这个机会;其次他知道这样的选拔方式关键在于有多少好朋友给你投票;再次,他对自己有非常客观的认知和目标追求,他知道自己目前不算优秀,但他有信心以后越来越棒,他的目标是去竞争三条杠。

“弟弟你很了不起,妈妈好爱你”,我笑着告诉他。

我心里想的是,弟弟怎么会和姐姐不一样呢?

还是因为他们各自的经验、成长不一样。

 比如姐姐幼儿园时期,常常都是由老师来选定老师认为棒的小孩去当这个值日生,值日生就代表一种教师权威的延申,是管理同伴;而弟弟呢,值日生是需要自己在合适的情况下自己去主动竞选的,不是老师指定的,竞选的过程是需要在深刻认识自我的基础上,大胆地说出自己的优点,同时还要诚恳地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如何在值日生工作中服务集体,关爱同伴,而最终能不能选上是由大家投票选举决定的。这还不算,当一天的值日生工作结束,还会有一个自评与他评的环节,大家共同来反思这一天的“共同生活”中每一个人的角色职责和表现情况。

这两种不同的做法带给孩子的感受和体验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后者显然对于儿童的自我意识,社会性发展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实际上是真正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它们本质上的区别在于是否让儿童真正成为了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否真正从成人视角转向了儿童视角。


弟弟说他最爱的是自然课,因为自然课里有很多很新鲜很好玩的事情,他说他不是很喜欢语文课,因为语文课有点无聊,但是他又说,我还是会好好学习语文的,因为语文很重要;他选择了英语老师做他的导师,因为他觉得英语老师上课很有意思,讲话声音也很好听……他还很喜欢体育课,虽然体育老师不太讲究效率,只要有一个人排队不整齐,就要用一整节课来练习排队,但是他还是很喜欢体育课,还经常跟我说他跑步得了第一名,但是他压腿不行,有一次还说道人家练习舞蹈的压腿好厉害,双手压在脚上可以伸出去16厘米,他说毕竟人家苦练了好多年了……我想说的是,孩子你真的长大了,你也是真的幸运。

感恩,感谢!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