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反思|丰富评价方式 促进教学评一体化

2022/5/2 15:23:34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团队成长     发布人:马黎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完整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教”是教师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通过有效组织和实施课内外教与学的活动,达成学科育人的目标;“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主动参与各类语言实践活动,将学科知识和技能转化为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评”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确定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完成以评价目标为导向的多种评价活动,以此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测教与学的效果,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由此可见,“教—学—评”一体化能够促使教师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评价机制,实现课堂和课外“双”课堂,构建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教育生态。2022年4月15日和16日举办的“第五届英语教学与测评学术研讨会”呈现了众位专家和一线教师对评价的理解,特别提出了以各类诊断工具为依托的评价途径促进教学,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有机融合,给我很多启发。

  首先,评价的类型应更加多样。来自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蒋京丽老师在《基于诊断测评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测评素养的实践研究》的报告中指出教学评一体化导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厘清各种评价与教学的紧密关系。课堂评价是评价与教学的结合,教师设计前需要进行诊断性评价,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过程性评价,针对学习效果进行检查性评价,最后形成终结性评价。蒋老师还介绍了“诊—教—学—研”模式,即在开展语言微技能的在线诊断基础上,对目标达成情况、微技能强弱项分析、针对性教学建议拓展性教与学资源进行即时反馈,依此实施调整教学计划、布置作业、设置个性化学习路线、推送学习资源的补救措施,从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提升。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贴合学生生活的活动,实现真实情境下的交流表达,适当提供语言支架和反馈,确保学习真实发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课堂进行微观视角的观察和分析对于改进日常教学很有益处,对于较难的评价项目,可以依托教研组,分解任务,一个阶段聚焦一个问题进行探索。

  其次,评价的路径应基于教师对学生情况的把握。日常教学中我们接触较多的评价方式是诊断性评价,它为我们诊断学情提供了非常高效的途径,因此在试题命制过程中明确诊断学生的依托点非常重要。除此之外,诊断性评价对于课堂教学也很有指导意义。本次大会涉及阅读、写作、听说、语音等课型,在这些课型中,最让我疑惑的是写作的评价。日常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学生当一张“白纸”,“一刀切”地引导学生进行词、句等语言积累,框架搭建和写作,在单元教学的学习中进行结构化知识的完善,最后写作输出。因此量表常常出现在“写后”环节,而会上《基于诊断测评提升初中生英语书面表达准确性的教学课例》给了我新思路。执教教师基于诊断测评对学生问题进行归因,聚焦到学生缺乏图式的把握,然后开展课堂补救措施,课前测评和整节课读写结合的实际操作非常高效,远远超越了围绕写作要点的量表进行的粗略评价。今后,我需要努力尝试运用网络平台上的诊断工具进行写前、写中、写后这三个阶段的可测化量表创编。

  此外,评价的指标应可操作、易实现。本次大会上分享成果的一线教师依托了优诊学、悦测评等平台,要求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学情,并依此进行课堂“补救”。对于诊断出的缺点或者不足要如何补充这个问题,北京五中分校揭佳老师以学生写作微技能薄弱项目“衔接和连贯”作为出发点,设计“拯救濒危动物”的读写结合课,强调了语篇对于写作教学的作用,对语篇内容进行四个方面的分析和把握,促使诊断性测评的结果和文本的关联。揭老师在成果汇报中提到课堂结束时用量表分析课堂学习效果,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后,语篇意识得以加强,更加重视主题意义,这和教师始终引导学生关注意义,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密切相关。

  一体化强调的是融合,教、学、评的有机结合应该贯穿始终,教师对课标的素养化解读、学情的具体化分析、教学目标的可测化设定、教学活动的渐进性开展、量表的多样化思考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课前评估找缺漏、课中评价要及时、课后评价显增量这三点可以作为教师进行评价的要点,以此促进英语教学,实现核心素养的提升。本次大会中专家和教师们展现的评价经过长时间的深入研究和论证,涵盖了问题化学习、逆向设计、表现性评价等维度,我这两天的学习也只是了解其一二,接下来还要再听讲座、再消化,同时研读各位教授的专著,在日常教学中针对不同课型的不同阶段选择适切的方式进行教学实践。

附件下载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