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关心、关爱、关怀,任何研究和经验都将失去价值和意义。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亦或是事,该如何将“关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呢?
——孔琦
关怀,源于对生命个体的尊重
《回归“原点”的教育关怀》一书从遗传学、生理学、产科学等角度来关注剖宫产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在现象学、教育学、生命科学等理论指导下,基于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境来展开“实证”研究,通过众多“这一个”的案例研究,探寻剖宫产儿童学习关怀的实践路径和可行经验,为教师更好地走近儿童、读懂儿童、引领儿童、成就儿童开辟出一个新视角。
“关怀”二字是本书的核心、灵魂。没有关心、关爱、关怀,任何研究和经验都将失去价值和意义。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亦或是事,该如何将“关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呢?我从《回归“原点”的教育关怀》这本书中找到了答案。
破解生命密码,关爱“这一类”
许老师以及他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站在“儿童立场”上,将研究视角从“群体儿童”转向了“儿童个体”。从生命的孕育,到出生方式,到剖宫产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再到剖宫产儿童关怀的行动研究,不断解开神奇的“生命密码”,走进剖宫产儿童的同时给予他们充分的尊重、理解、包容,让他们在积极的关怀行动中幸福快乐成长……
其实“这一类”还有很多,比如:“感觉统合失调”的孩子(跳绳时手脚不协调等)、“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的孩子(常常不在队伍中等)、“抑郁症”的孩子(无法参与合作性学习等)……无论他是谁,我们须始终站在“儿童立场”上,去看待儿童的教育和发展,想儿童之所想,为儿童之所为,才能尊重儿童作出的选择和决定,理解儿童的言行,真正走进儿童,破解每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密码,倾注更多的关爱。
尊重事实本身,关心“这一件”
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要处理师生、生生之间的矛盾,矛盾有大有小,解决的关键在于是否尊重事实。
“尊重事实”并非简单、直接、自然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艰辛的“直观”过程。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可能是现象,但可能不是事情本身,我们的观察常常看到的是我们希望看到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判断会被自己的主观意向所影响。比如:当一个平常比较听话的孩子和一个比较调皮的孩子发生矛盾时,我们的主观意向会认为主要责任会是那个调皮的学生。处理事件过程中,主观意向如果没有被及时制止时,就会违背公平公正的原则,导致矛盾未被解决反而激化了矛盾。因此处理师生、生生之间的矛盾时,在“尊重事实”后再去应对那些活生生的事件,处理起来将会多一份关心、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
正视个性差异,关怀“这一个”
本书第四章第三节中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无一不体现此项“探寻剖宫产儿童学习(成长)关怀”行动充满了温情和力量。许老师及他的团队关注着学校里的每一个剖宫产儿童,无论他属于何种类型,涉及人数是多是少,坚决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
学校教育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生命,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既承认差异,同时也看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在每一个学生身上找到最佳突破口,促进其全面发展。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高度重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时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让运动基础较弱的学生能“够得着”,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实现自我突破,进而提高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张扬生命的个性自由,促使每一位学生更好地发展。
教育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尊重而精彩、因关怀而温暖。教育需要也必须有更多的生命关怀,尊重每个孩子原来的样子,以他本来的样子爱他,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走近孩子、读懂孩子、引导孩子、成就孩子。
作者简介
孔琦,1991年出生。中共党员,一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师。南京市玄武区体育学科带头人,玄武区优秀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