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化小学德育课程改革,提升小学道德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以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为核心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成立了德育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2022年3月26日下午,南京市道德与法治唐隽菁名师工作室部分成员相聚线上,参加了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德育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的第一期课例合作研究活动,本次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助理章乐副教授主持。
活动伊始,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长冯建军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特聘教授高德胜教授分别致辞。
随后,唐燕副教授带领大家一起观摩了山东省德州市建设街小学于慧老师录制的优秀课例《不一样的你我他》,并结合课例组织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干货满满的课例学习研讨让老师们受益匪浅,大家充分认识到,在使用统编版教材的教学中,仍需勤学多思,掘取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今天下午,从1:30-5:30,整整4个小时,我在线上参加了第一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例合作研究工作坊暨德育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成立仪式。冯建军教授在致辞中阐明了本次活动的重要意义。两位主持人章乐副教授和唐燕副教授精心挑选了山东省德州市建设街小学于慧老师执教的《不一样的你我他》作为研讨课。观看完两课时录像后,唐教授组织大家进行线上研讨。她就“教学目标”“学生情况”“教师的学生观”提出了3个问题。这3个问题不仅仅是针对这一节课,完全可以延展至我们的每一节课的备课之中。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思考:本课编写的依据是什么?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回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有老师认为,本课编写依据是《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我们的学校生活”中的第4条 “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细读课标,是不是还包含着“我的健康成长”中的第1条“知道人各有所长,要取长补短”;第5条“学会尊重他人”?如果能体现这两点,这课是不是就能实现唐教授所说的“和而不同”?其实,为了今天的研讨,两位教授已经组织不少老师提前进行过研讨,活动结束时,他们还希望大家就此课再次进行教学,继续深入研讨。一课多研,一课多磨,一课多得,今天下午,我们享受了难得的精神盛宴。(南京市锁金新村第一小学 唐隽菁)
丰富而充实的一个下午,小小的腾讯会议室中满是熟悉且亲切的身影,在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德育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的第一期课例合作研究活动中,我作为旁听者参与其中,静静地聆听,认真地学习,享受着这专业成长中的一抹幸福。整个活动过程中,有教材编写的理论研究者和执教课例的教学实践者之间的观点碰撞、深入对话,引发的是真研讨;有针对课例教学实况的评点剖析,既审视学情也回望教材,激活的是真思考;大家在互动中直指课例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活动的再设计,不断展开关于课例教学的解构和重构,力图搭建一个真课堂。正如鲁洁先生曾说“德育课堂是最有魅力的课堂”,我想,吸引每一个投身其中、钻研其中的一定是真热爱!(南京市财经大学附属小学 任颖)
最能给予老师收获和启发的教研是怎样的?今天的活动给了答案!理论研究者、一线教学者围绕课例深度研讨:精准的目标定位、真实的学情调研、辩证的学生观、活动的班本设计……老师们的思想不断碰撞,4个小时的教研意犹未尽。课堂是教材的“实践版”,是教师的“培养基”,在专家引领下,不仅读懂教材,更要读懂课堂,关注课堂的细节,在课堂打磨与深度思考中激发自身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南京市夫子庙小学 缪青)
今天有幸观摩了第一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例合作研究工作坊暨德育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成立仪式的相关活动,受益匪浅,特别对课例之后的研讨环节感触较深。一是研讨的形式:从课例执教者的再反思,到课例的研究意义,再到课例中延伸出的尚待研讨的问题,最后到期待课例的再设计。没有客套的评价,没有理论的堆砌,整个过程在唐燕老师的主持下有序开展,让我看到了真教研的范例。二是研讨的内容:从教学目标的把握,到学情的调查,再到教师教学设计的选题,在专家老师思维的碰撞中,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目标的设定要吃透课标,要把一课的目标放在整个目标体系中去把握;要在教学前研究好本班的学生,德育课程不是为了教教材,而是根据教学目标,依据班情,解决本班学生的道德问题。(江浦实验小学 杨萍)
深爱道德与法治学科,是因为几年前读到《回望八十年》的一句话,唤醒了我心中的某种情愫。鲁洁先生说: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道德,而是为了更美好的生活。我想,每个人生值得的追求,不就是来自圆满和更美好的生活吗? 参加了第一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例合作研究工作坊暨德育课程与教材研究中心成立仪式,于慧老师朴素却真实动人的课堂打动着我,唐燕老师带着课例组老师研讨的深度也带给我更多思考。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我看到了自己思维的局限和诸多不足。(南京市江北新区高新实验小学 张淑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