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变动不居的智能时代,个性化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只有拥有独特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提升创新技能,增强创新力量。近年来兴起的项目化学习正是培养儿童独特创新思维、连接情感价值的有效学习样态,南京市小学美术名师工作室协力助推,会同各校美术学科团队,积极配合、依势推进,结合各校本土美术特色开展了项目化学习的系列研究。
繁茂深绿的五月,黄黎敏名师工作室成员暨拉萨路小学两个项目组的老师们对正在进行的美术项目化学习——“物型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展开了一场务实悟深的梳理及掘进。
【一】
设计:项目知学的情境前置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是一个非常隆重的日子,过年是一个极其正式而重要的礼仪活动。“年”代表着浓浓的亲情,一家人团团圆圆,阖家欢乐。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互送礼物,表达美好的祝愿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拉萨路小学结合春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设计了项目化学习,通过“围巾”这一物形的样态展开项目化内容的研究,围绕“如何设计、绘制、制作一条有新年美好寓意的围巾送给长辈,表达心意?”这一驱动性问题进行了较为切合、务实的设计和细致、深入的探讨。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戴颖老师代表团队介绍了校本课程项目——《新年礼物》。她以校本课程项目化学习课堂实践为例,将项目的整体建构、操作思路、实践路径、观察认识以及中期研究的打算一一做了说明、解读:该项目设计了四个实施路径及相应的四个学习模块,即:寻找发现(获取资源)、现场探究(甄选资源)、创意表达(组合资源)、分享评估(优化资源)。四个学习模块分别对应着美术学科的不同素养,对提升新时代中国学生所需具备核心素养具有较强的学科意义,充满着人文关怀。
【二】
课堂:项目开展的场域实操
在研讨现场,青年教师贾传凯老师执教了研究课《青铜艺术》。
《青铜艺术》是基于国家课程体系下的美术课程,由于考古的新发现,三星堆正是其时最热门的话题,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贾老师以此为契机, 结合学校“物型课程”探索与延伸,选择“三星堆”青铜艺术作为本课的学习内容,以三星堆青铜艺术为载体,带领孩子们走进“三星堆”,让孩子们通过对三星堆青铜器,尤其是三星堆人像面具的认识和仿制展开学习,从中感受三星堆青铜艺术的独特魅力。
贾老师的课重在以“三星堆青铜器”的文化塑型及课程意象的生成,着力点立于创作对象的“物”“形”两方面,强调其材质感和形态感,孩子们通过观察、感知、了解、体验 ,最后到物化的整个创作过程,其突破点在于物化成形,关键点在于文化寓意,即以物化人,以文化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实现美育树人的新维度、新高度。
【三】
品鉴:项目反思的后台习得
在项目化学习的介绍和实践后,黄黎敏老师对汇报与课例分别作了点评和建议,她认为:学生在强大的驱动性问题所产生的内动力中创造真实的“产品”。驱动性问题的选择与确定要指向美术学科的课程标准,并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问题设计要具有开放性、综合性和挑战性,以此激励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主动地、持续地卷入项目探索。
其次,教师需要在每一个板块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支架”,以支持和鼓励他们进行探究。例如:思维型、文化型、任务型、资源型等不同类型的支架。
再者,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整合性课程,是课程观和学习观的变革。教师应该深入考量几个问题:介入什么?什么时候介入?怎样介入?指导到什么程度?如何从“答案正解的提供者”到“答案探索的支持者”。
基于以上三点,她与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将搜集的相关资料和信息提供给老师们共同学习,并将工作室其它学校美术学科组开展的项目化学习拿来比对、互鉴。研讨过程中,工作室成员张怡华、刘雯、夏敏等老师纷纷发表了各自日常研究的体验和感想,希望项目化学习在后期的躬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优化,慢慢成熟、跟进和迭代,在研究的中期汇报中亮新招、出新绩……
【四】
评价:项目续航的顶层引领
是日,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研究中期汇报研讨会在拉萨路小学举行。
参加本次会议的有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左坤所长、祁海燕主任、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杨杰军副校长、刘明静老师,黄黎敏名师工作室的学术顾问——南京市美术教研员祖金明老师和鼓楼区美术教研员丁丰老师全程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工作室骨干成员、美术课题组主持人刘雯老师就课题立项以来开展的实证研究、阶段成果、效果影响、未来思考等几个方面作了《小学“美感创造力”物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项目研究的中期汇报;工作室骨干成员张怡华老师也同时作了子项目研究《云裳锦“礼”,妙“布”可言》的介绍。
美术组四位教师分别进行了课堂教学展示。其中,工作室骨干成员夏敏老师执教的《送你一个书签》一课,结合拉小校本特色展现了书签“物形”。学生通过了解书签的作用、历史、样式,更借以不同的书签的制作方法,用艺术手段诠释对艺术物形的喜爱,继而延伸至对校园物型的热爱与赞美。
在专家的指导环节,南京市美术教研员祖金明老师充分肯定了老师们不断探索的专业态度和严谨认真的研究精神,他建议将课题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研究,分学段、模块化,结合美术学科特色亮点,进行校本整合,促进儿童美感创造力的发展。
“物型课程”顺应学生的心理发展及情感需要,在创生物形中提高学生的“形设计”和“物生产”能力,深度刻写了学生的美术体验和感知经验,通过多个“物形”的认知、创生,跃迁为对学校“物型”的体悟、热爱,从而提升儿童的美感创造力。
项目组的成员老师经过前期项目研究的研议和的中期的研讨,提升了理论认识,明晰了实践路径,相信项目的研究定能生成、产出,创造美好、生发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