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函数教学教什么 ——渠东剑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学研究室

2019/12/13 21:00:54 人评论 次浏览 分享 分类:成果展示     发布人:渠东剑

指数函数教学教什么
渠东剑
(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教学研究室 210001)
  2011年江苏省高中数学青年教师优秀课评
比的课题是“指数函数”、“几何概型”,并提前3个
月公布于众.为配合此次活动,南京市教研室举行
了一系列活动:以同样的课题,通过说课、上课,挑
选推荐参加省级比赛的选手,并为参加省赛课进
行集体备课.笔者作为评委参与其中,受益匪浅:
经历了研究探索的过程,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认
识,引发了对教学设计的深度思考……这里,笔者
以指数函数为例,谈谈自己的真切体会.
1 指数函数教学教什么
1.1 高中指数函数的教育价值
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高中数学新课程“函数”
的教学.在高中数学新课程中,函数内容展开的线
路与顺序是,第一步,函数的概念(三要素)、表示
方法.第二步,研究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
从数和形两个角度研究并相互印证,以求让学生
初步形成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即掌握研究函数
一般要研究哪些内容,通过怎样的方法与思路去
研究.第三步,学习具体的重要的函数模型:指数
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数列(离散型的
函数)等.而这些函数模型的学习与研究,又是在重
复并深化了研究函数的一般方法与步骤:函数的定
义域是什么,对应法则如何,性质怎样?其图形表
征是怎样的?(图形语言)看图象能够看出什么?
(数形结合)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掌握了方
法,提高了能力.第四步,就是函数的知识与方法在
学习其它内容过程中的渗透与应用,同时,学生对
函数的理解也在一直不断地得以强化和深入.
可见,指数函数是在学习“对应说”函数概念
和函数的一般性质的基础上,具体研究的第一个
重要函数模型,是应用研究函数性质的一般方法
去研究函数的一次实践.对学生而言,既学习了新
的函数模型,又强化了对函数研究方法的掌握,为
后续学习研究另外的几个重要函数模型积累宝贵
的经验,还将进一步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指数
函数是超越函数,学生第一次遇到,学习面临着挑
战.其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方
法,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数形结合、函数的思想.
因此,学习指数函数是学生认识函数的又一次飞
跃.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科学研究的一
般方法,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教育要
关注“人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
1.2 指数函数教学教什么
按照南京师范大学涂荣豹教授的观点,教什
么就是教学生学什么和教学生怎么学.具体到本
节课,我们就要思考:学生学习指数函数,能够在
哪些方面得到发展,为了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们
又要把握哪些关键呢?
首先,教学生学习“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比解
决问题更重要.因而,教学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
境,努力让学生产生学习研究新事物的倾向,尝试
提出问题.在新课引入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自然
地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我们已经学习了函数的概
念和性质,为什么还要研究具体的函数;函数有千
千万万,为何要专门研究指数函数?这就要求我
们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本节课是以实际问题情境
引入新概念)时给学生以强烈刺激:形式新———以
前未曾见过;有用———问题均来自于现实背景.从
而,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研究这样的函数模型的必
要性,产生学习研究的欲望和动力.进一步地,启
发引导学生思索:这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
是什么,如何给他们下一个严格的数学定义……
在问题情境基础上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
学生自主建构概念过程也就自然地展开了.
其次,让学生学习“寻找”一般科学研究方法
的方法.这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在建立指数函数概
6 数学通报        2012年 第51卷 第3期
念后,接下来要干什么?———研究它的性质.但
是,这个问题由谁提出,由谁回答,大不一样:是教
师直接给出这样的任务倾向,明示学习的任务,让
学生具体地做下去;还是由学生主动产生探究的
欲望,并自己探索研究的任务和方向,应该说二者
不是一个层次上的问题.显然,前者对学生学习能
力(具体地:自己提出问题,探索研究方向)的培
养,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告知指导学生,接下
来要干什么,要怎么做,学生只能是按教师的“既
定路线”去“执行”,只能是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其学习过程是被动的,思维是肤浅的.将来遇到新
的问题,学生还是束手无策,不知所从.因此,启发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寻找探究的方向、探
究的方法,自己概括探究的结果……也许是本节
课的重中之重.
在学生明确要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的任务取
向后,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怎样研究指数函数的
性质,即通过什么途径、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它的性
质———这还是需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教师只能
是启发引导:以往有什么样的研究函数性质的经
历、经验,初中阶段是如何研究函数性质的,进入
高中后又学习了函数的哪些性质,研究函数要研究
函数的哪些性质……教师要不断地、愈来愈近地、
由暗及明地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回想联
想,探索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明确研究函数性质
的内容,确定研究方案,并付诸于研究的实践.
另外,指数函数的概念、图象、性质,当然是重
要的知识,是本节课的重点,是学生要努力学习掌
握的,但是,教学仅关注知识的落实是不够的.因
为,比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认识力.正如
涂荣豹教授所说的:“如果把‘人的发展’放在首
位,那么,每节数学课都要把发展学生的认识力作
为教学的最大目标.”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去设计
教学,去实施教学,才可能是真正把准了知识与能
力的关系,并在教学中做到:既落实知识,更注重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从而,把提出问题的机会
留给学生,把寻找方法的空间让给学生,把自主探
究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把学生的数学思考给“逼
向”深入……是教师应该努力做到的.
2 教学内容的三个节点分析
笔者认为,指数函数的教学有三个环节不容
忽视,或者说,这三个环节把握的恰当与否是教学
设计和实施成败的关键.
第一,指数概念的引入.如前文所及,需要创
设一组问题情境,并启发引导学生“从大量的同类
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同类事物的关键属
性”.问题情境应当是反映共同本质属性的、学生
所熟悉的、学生感兴趣的若干个实际问题.让学生
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现新事物,然后是去“情境
化”,即把具体的实际问题转化为具体的数学问
题.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二次抽象:把具体的数学
问题转化成更为一般形式的概括———建立严格的
数学概念.
第二,指数函数性质的研究.要注意以下几个
关键:一是要让学生提出问题———需要研究指数
函数的性质;二是要让学生探究研究函数性质的
方法———怎样研究函数的性质;三是在研究过程
中,让学生有明确的研究目标———研究函数性质
研究什么,也就是得到怎样的“研究成果”才算完
成了指数函数性质的研究.
第三,指数函数的简单应用.即例题的教学,
具体是简单指数式的大小比较,需要利用指数函
数的单调性.问题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重要的函
数思想:题目中没有函数,需要将问题转化为函数
问题,即需要引进指数函数解决.问题的思维价值
在于:怎样想到的“引进”一个“指数函数”?———
努力地让学生自己去“想到”,正是培养学生寻找
解决问题策略的大好时机,同时,也将促进学生对
函数思想的理解.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告知,即像教
材上那样,上来就直接解题,开始就“考察指数函
数……”解题过程无懈可击,学生“听懂”没有困
难,解决类似问题也可模仿处理,好像并无不妥.
但是,结果似从天而降,过程毫无思维含量而言,
教学是教师强加于人,题目也变得索然无味了.从
这一点而言,看似简单例题的教学,也许还有文章
可做.
3 三个节点教学设计构想
基于上述分析,就上述三个节点的教学设计,
在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面,笔者从提问设计
的角度,作出以下设想和思考.
3.1 概念引入要突出过程
先给出三个实际问题情境(其中两个来自于
苏教版教材),并通过问题解决得到三个关系式:
(1)某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
2012年 第51卷 第3期         数学通报 7
分裂成4个,4个分裂成8个,……若细胞分裂的
次数为x,相应的细胞个数y 是多少?
y=2x,x∈N*;
(2)根据下面的一句话,写出“天数”x 与“长
度”y 的关系式: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
天下篇》.
y=( ) 12

,x∈N*;
(3)要测定古物的年代,可以利用放射性碳
法:在动植物的体内都含有微量的放射性14 C.动
植物死亡后,停止了新陈代谢,14 C 不再产生,且
原有的14 C 会自动衰变.经科学测定,若14 C 的原
始量为1,则经过x 年后的残留量为y
=0.999879x.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关系式的特点,努力
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组函数关系式———它符合
函数的定义;这样的函数关系式很有用,值得关
注———它们全部来自现实生活;这样的函数关系
式从未见过,是新生事物;进一步地,它们有何共
同特点———自变量在指数位置……让学生尝试概
括指数函数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在整个建立
概念的过程中,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比较、
分析、概括的时间和空间;二是要悉心的启发引导
学生自主建构概念.特别是概括事物的本质属性,
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比如,让学生相互讨论
交流,让学生再举出类似的例子.
附带说一下关系式y=0.999879x 中的x 的
范围的理解.教材中设“经过x 年后”,似乎x 要
取正整数,但理解为“x 可取一切正实数”可能更
好:一是客观上说得通,14 C 的衰变本身就是连续
变化的;二是这样做对理解指数函数的定义域为
R有好处;三是在前面学习“分数指数幂”时,学生
已“知道”当x 为无理数时,ax 是一个确定的实
数.这对概念的理解与概括都是有益的.至于a>
0,a≠1的规定,只需根据“分数指数幂”的定义不
难理解,不必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它并非本节课的
重点,而且,过多涉及反而“说不清”,会增加学生
理解概念的困难.
3.2 性质学习要注重探究
建立指数函数的概念后,接下来要干什
么?———研究它的性质;怎样研究?———寻找研
究的方法;研究什么?———明确研究的目标.这一
切均应是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启
发引导———用大量的元认知启发提示语去引导学
生,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交流、充分的空间去探
索.笔者给出如下的问题串,教学过程中视具体情
况再作调整:
———我们已建立了指数函数的概念,接下来
你想干什么?
———你想进一步认识指数函数吗?
———指数函数有何特征?
(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要研究指数函数性
质”的问题)
……
———您打算怎样研究指数函数的性质呢?
———以前有过类似的经历吗?
———你研究过哪些函数的性质,是如何研
究的?
(让学生回忆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画图
象,由图象观察其性质)
……
———你如何实施你确定的研究方法和研究
目标?
———你怎样画出指数函数的图象?
(让学生自己选择a的值,画图象)
(教师巡视,发现并选择有代表性图象展示,
比如,要关注到两类(a>1、0<a<1)情形)
———从图象你看出了什么,请说说,说的越多
越好.
(笔者认为,教师并不需要事先给学生明确要
研究函数的性质,而是让学生从图中多观察出信
息,增加研究的开放性.当学生回答时,教师择其
要点板书,列出指数函数的性质,包括“图象过定
点(0,1)”)
———研究函数的性质主要关心哪些“指标”?
(让学生明确研究函数的性质主要研究什么)
———这些结论是根据具体的指数函数的图象
观察出来的,对一般的情形成立吗?
……
(师生最终完善形成“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3 解题教学要体现方法
先将课本(苏教版)上的例题抄录如下:
例 比较下列各组数中两个值的大小:
8 数学通报        2012年 第51卷 第3期
(1)1.52.5,1.53.2;
(2)0.5-1.2,0.5-1.5.
如前所述,问题解决是利用指数函数的单调
性来比较指数式的大小,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
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函数思想.笔者这样设
想提问与启发:
———如何比较二者大小,你能通过计算比
较吗?
———如果能,那改为比较1.5槡2 与1.5槡3 的大
小呢?
(意在让学生感受到:直接计算并不是解决问
题的办法,必须要寻求另外的“出路”)
———两式有何特征,有何共同特点?
(分析出都是指数式,底数相同,指数不同)
———指数不同是什么意思,是否意味着指数
在变化,你有何联想?
(底数不变,指数变化———联系指数函数)
———应该引进怎样的指数函数?
———引进指数函数后怎样说明两个式子值的
大小?
……
笔者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
提出问题、寻求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应给
学生创造条件,并作悉心地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
提出问题,自己寻找研究的方法,自己拟定研究的
方案,自己总结研究的成果……从而促进学生认
识力的提高,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正是从这一
点出发,笔者作了上述分析与思考,不当之处,请
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9,12
2 涂荣豹.谈提高对数学教学的认识[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6,1~2
3 单墫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数学1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 渠东剑.从集体备课视角看校本教研[J].中国教育学刊,
2009,4
5 渠东剑.提高区域研讨活动有效性[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1,5
(上接第5页)
  教师H、教师I都注意到让学生描点画图探求
函数性质的重要性,但不同的是教师I在让学生描
点画图之前,先让他们对反比例函数解析式y=
k/x(k≠0,k为常数)进行讨论.通过分析了解反
比例函数分类、图象的大致走向,这样就明确了为
什么选两个反比例函数代表就够了,描点画图时选
一些关键点就够了.这正是教师H所欠缺的.
由此可见,信息技术是否使用,何时使用以及
怎样使用,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如果使用不恰
当,就会给抽象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帮倒忙.因
此,面对中学数学课堂,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整
合,而是如何有机地整合,也就是要探讨有效整合
或深度融合的策略.
3 思考建议
(1)整合的内涵(实质)的正确理解是有效整
合的先导条件;拥有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是有效整
合的必要条件.整合的诸多问题,以及信息技术
的日新月异,除了应重视硬件的投入和优质数学
教育资源库的建设以外,还应加强数学教师信息
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再)培训.
(2)信息技术本身并不会自动产生教育作用,
只有同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教学组织形
式、教学方法等联系起来时,其教育价值才能表现
出来.同时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的程度,取决于
使用它的教师.笔者认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
整合要树立两个意识:一是资源意识,即信息技术
是探索、呈现、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二是问题解决意识,即信息技术是学生学习数学
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这两个意识需要在教
师的培训中加以强化.
(3)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可从三个
纬度考虑.其一是教与学的内容,其二是教与学的
环节,其三是在教与学中的作用.就教与学的内容
而言,既要考虑知识技能,也要涉及数学思考、问
题解决以及情感态度的整合.知识技能的整合,
应突出易于信息技术表现的教与学的重点、难点
及相关的拓展问题.就教与学的环节而言,整合应
强调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思考:是情境创设,是启发
引导,是归纳验证,还是过程探究.就教与学中的作
用,可从如下方面考虑:创设情境,引发动机;提供
事实,建立经验;呈现过程,形成表象;举例验证,建
立概念;实验探究,发现命题;设难置疑,引起思辨;
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归纳总结,复习巩固.
2012年 第51卷 第3期         数学通报 9

附件下载

相关资讯

    暂无相关的资讯...
  • 波浪
  • 波浪
  • 波浪
  • 波浪